Page 84 - 内文
P. 84
章学诚研究概览
史例,分经、史、子、集四体汇之。若有关地方利弊及考订古今兴废者则
附入各门,至题咏之作概阙而不录。”我们看到,章学诚在《答甄秀才论
修志第一书》中正是将有关诗文“附入物产、田赋、风俗、地理诸考”或
载于人物本传。
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章学诚感到像《江南通志》那样处
理,将遗漏许多诗文,于是设想了“文选宜相辅佐”的方案,即编辑一方
诗文为一书,与方志相辅并存。这实际上是受到《三吴文献录》与《江南
通志》、《三楚文献录》与《湖广通志》(雍正十一年修成)并行于世的
启示。至于他将萧统《文选》等诗文总集的编辑说成是有意与史书交相裨
益,则十分牵强,不过是好从大处征引例证的表现而已。
总而言之,章学诚在实际参与编修方志之前的早期方志学见解,产生
[1]
于对古今方志的阅览和研究,有得于某些“例准史裁” 志书的启发。这
种早期对方志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有很重要的意义,使章学诚在此后的修
志活动中,能够密切结合史学研究,为其在方志学和历史编纂学上形成独
特的理论开辟了广阔前景。
二、《和州志》对方志义例的初步奠定
纂修方志,是章学诚最主要的学术活动之一,近人梁启超指出:章氏
[2]
“一生工作全费于手撰各志,随处表现其创造精神” ,他的方志学理论
正是在历次编修方志的实践中创立的。
乾隆二十九年(1764),章学诚曾经参与了《天门县志》的编写。从
现存三篇序言看来,其见解尚无明显进展。次年,他投师于朱筠,在朱家
[1] 乾隆二年高斌撰《江南通志序》。
[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五《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
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