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6 - 内文
P. 306

章学诚研究概览









                                                                [1]
                    三、“《春秋》《官礼》,意可互求” 与章氏史学


                    章学诚将古今的著述分为记注与撰述两类,为人所熟知,但其划分的
               依据源自其《春秋》《官礼》“意可互求”的认识,这似乎没有引起足够

               的注意。
                    章学诚认为三皇五帝之书由《周官》外史掌管,但这种制度后来消

               失,书籍缺乏管理,大量散失,流传到后世的仅有虞、夏、商、周数代典
               籍而已。这些原始的文献被孔子删减整理为《尚书》。《尚书》是谈不上

               什么体例的,因为“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兴,书取足以达微隐、
               通形名而已矣。因事命篇,本无成法,不得如后史之方圆求备,拘于一定

                               [2]
               之名义者也”。 后世的儒生竟然视其为史家的始祖,予以模拟,在章学
               诚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尚书》并非史学之祖,那么《春秋》呢?历代

               很多学者都根据孟子“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
                    [3]
               作” ,推演史学的产生,章学诚表示孟子的话不过“言王化之不行也,
               推原《春秋》之用也”。要了解《春秋》之体,还必须追溯到《周官》:
               “《周官》之法废而《书》亡,《书》亡而后《春秋》作。则言王章之不

               立也,可识《春秋》之体也。”
                    三代前后的史书,其同异就在于《周官》记注成法的有无,“三代

               以上,记注有成法,而撰述无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记注无成



               [1] 《章氏遗书》卷十五《亳州志掌故例议上》。笔者按:鉴于何晓涛《〈周官〉与章学诚方
               志编纂思想的发展》一文第四部分为“《春秋》《官礼》,意不互求”,笔者就本段文字核对于
               《章氏遗书》、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叶瑛校注《文史通义》等,确信何文将“意可互
               求”误为“意不互求”,文义完全相反。
               [2] 《文史通义》内篇一《书教上》,《章氏遗书》卷一。
               [3] 《孟子·离娄下》。


           298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