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7 - 内文
P. 307
《周官》《春秋》与章学诚的史学
[1]
法”。 记注无成法,就需要撰述有定名,侧重比事属辞的《春秋》也就
应运而生。
《春秋》《官礼》“意可互求”的认识,还被章学诚运用于探讨
史书的体例。他多次提出如下类似的看法:“史家书志之原,本于《官
[2]
[3]
礼》。” “史家书志一体,古人《官礼》之遗也。” “尝议书志一体
[4]
实《官礼》之遗,非三礼之谓也。” 即纪传体虽源于《春秋》,但其中
的书志则是源自《官礼》。这个认识大约受到刘知幾书志出于三礼说的影
响,章学诚对其作了修改,指出:“刘氏《史通》知书志为三礼之遗,不
知《史记》之《天官》《平准》名篇,乃是官名。”《史记》的《天官》
《平准》等书,犹以官职名篇,但其余的书志没有体现《官礼》之意,
到班固撰写《汉书》,则将《天官》改为《天文》,改《平准》为《食
[5]
货》,“全失《官礼》之意矣”。 章学诚认为这给后世的史书记录制度
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后果:“自司马八书,孟坚十志,师心自用,不知六典
之文,遂使一朝大典,难以纲纪。后史因之,而详略弃取,无所折衷,则
弊之由来,盖已久矣。”如《新唐书》书志类名目竟达十三个,五十卷,
官府簿书、泉货注记,分门别类,惟恐不详。《宋史》《金史》《元史》
三史繁猥愈甚,“是殆欲以《周官》职事,经礼容仪,尽入《春秋》,
始称全体”。这必然导致史文繁芜,体例旁杂,史事反而隐晦不显。章氏
[6]
认为都是“不知以当代人官为纲纪,其失则散”。 而且典章的记载昧渊
源而详名数,典雅不如班、马之可诵,实用不如掌故之详明,正所谓驴非
驴,马非马。
[1] 《文史通义》内篇一《书教上》,《章氏遗书》卷一。
[2] 《文史通义》内篇一《礼教》,《章氏遗书》卷一。
[3] 《章氏遗书外编》卷九《永清县志四》。
[4] 《章氏遗书外编》卷三《丙辰札记》。
[5] 《章氏遗书外编》卷三《丙辰札记》。
[6] 《章氏遗书外编》卷九《永清县志四·吏书第一》。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