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6 - 内文
P. 256
章学诚研究概览
就“六经皆史”而言,章学诚在《易教上》一文中,赋予历代崇奉的六
经以新的内涵:“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
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
《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夫子之言
矣。‘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
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其教
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盖圣人首出御世,作新视听,神道设教,以弥纶
乎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后世托之诡异妖祥,谶纬
[2]
[1]
术数,以愚天下也。” 尽管所论不无勉强拉拢之意 ,但对有关六经之首
《易经》“与史同科”问题的破解,使得“六经皆史”之论得以成立,从而
为章学诚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就“志为史体”而言,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提出了方志分
立志、掌故、文征三书的设想,使此文成为“章学诚所创立的方志学之精
义所在,标志着他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3]
该文开门见山即提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
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
《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
尤不可也。”志、掌故、文征三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协调,以此可与古人
遗意相通。关于志书三分的目的,章学诚给出了简洁而肯定的回答:“明
史学也。”他进而言道:“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
[4]
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是一国之全史也。” 至此,章学诚确立
[1]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一《易教上》,第1页。
[2] 胡适曾指出:“‘六经皆史也’一句孤立的话,很不容易懂得;而《周易》一书更不容易
看作‘史’,故先生的《易教》篇很露出勉强拉拢的痕迹。”参见胡适:《章实斋年谱》,第
15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仓修良:《章学诚和〈文史通义〉》,第171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4]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四《方志立三书议》,第827页。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