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2 - 内文
P. 252

章学诚研究概览




                          [1]
               杰而已”。 “自从章实斋出,拿这种‘遮眼的鬼墙’(按,指学术上迷
               信古人的风气)一概打破,说学问在自己,不在他人”,“这实在是科学

                          [2]
               的方法”。 惜乎这些学者所作的评语尚太简略,对章氏哲学探索的成就
               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评价其思想解放的意义和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正是今天必须补上的重要的一课。
                    章学诚的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尊古太甚。尽管他天才般地提出了道

               “渐形渐著”,滥觞而为江河,事始简而终巨,道是永远向前的车轮,应
               当总结时势的新变化而推进大道等出色的命题,但他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世

               代儒生形成的三代是黄金时代、古圣王总结的“道”尽善尽美这类根深蒂
               固的观念,因而明显地存在尊古太甚的倾向。故言:“法积美备,至唐虞

               而尽善焉;殷因夏礼,至成周而无憾焉。”又言:“周公成文武之德,适
                                                               [3]
               当帝王全备,殷因夏鉴,至于无可复加之际。” 这是与他对上古时代朴
               略的制度颂扬备至相联系的,是他对《尚书》中《金縢》《顾命》两篇所
               具有的纪事本末体最初的创意,也推崇得无以复加,称“《尚书》圆而

               神,其于史也,可谓天之至矣”,又谓“此《尚书》之所以神明变化,不
                                                 [4]
               可方物”,“上古神圣之制作”。 这种对上古制度、典籍推尊到无以复
               加的说法,与其以发展、辩证的眼光对待“道”的历史进程的基本态度显
               然是相矛盾的。章氏又一明显局限性,是他所能接受、采择的思想资料太

               过有限,对于人类社会各个阶段制度演变的法则性缺乏多层面的生动概
               括,以致往往需重复“治教无二,官师合一”“道不离器”一类道理作为

               论据。在他所处的时代,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变化和学术思想领域的变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
               50页。
               [2] 顾颉刚:《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变迁观》(作于1919年),载于《中国哲学》第十一辑,北
               京:三联书店。
               [3] 均见《文史通义》内篇二《原道上》。
               [4] 均见《文史通义》内篇一《书教下》。


           244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