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内文
P. 143

续修:重温章学诚方志理论




               “志乘科房”,以保存“政教典故”和“六曹案牍”,以便“异日开局纂
               修”。他强调了志科对于史料、史料对于修志的作用。他说:“州县有荒

               陋无稽之志,而无荒陋无稽之令使案牍。”他认为志科平时要收集六科经
               办的文件、官员的政绩与劣迹、文人的著作、建筑物和环境的建设、文化

               教育等。他还主张在“四乡设采访一人”收集遗文轶事。同时,详细地阐
               述平时如何收集归类资料,对于资料要分门别类按年月依次排好,既可开

               局时以此修志,也可平时让官府查用。
                    章学诚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封建时代终未实现,而在社会主义第

               一届新方志编纂中基本成为现实。省市区县都有专门的修志机构,配有专
               门的修志人员。首届修志的组织比章学诚提出的志科构想有了很大发展,

               不但建立志办,还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团体修志。但从常设的角度看仍
               达不到章学诚提出的与六科并列的地位,一些市县把修志当成临时性的工

               作,有的地方首届修志一结束就把人员调走,机构撤并。有的地方机构虽
               未撤并,但业务骨干调离,人员结构极不合理。此外,在收集资料,以我

               为主编修志书方面也还未达到章学诚提出的标准。绝大多数志办并不收集
               资料撰稿,而是做指导、总纂通稿工作,长此以往,业务人员的素质必然

               退化。不直接撰稿,缺乏全面的业务功底,如何能健全久远的修志机构?
               前面已说,首届修志偏重文档资料,没有在各地聘请采访员,因之首届志

               书对贴近生活的内容缺乏记述。加强办公机构、人员、理论、资料的建
               设,建立微机资料信息征集系统,仍然是今后地方志系统奋斗的目标。



                    四、章学诚的封建史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新史德



                    道德的内涵和本质各个时代不同,但只要是史志工作者就应该讲史

               德。章学诚提倡“史德”,他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他
               根据封建时代修志存在请托贿赂,提出了“公”的问题,即“史德”的问



                                                                                        135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