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内文
P. 156
146 且留下
留下古镇上,明洪武六年(1373),乡里人捐款建造了申明亭,民间争
斗,户婚司法,都在此调节。那时,没有国家发工资的镇公所,也没有警
察,民间纠纷一般都是由当地的乡绅出面协调解决。相当于现在马背上的巡
回法庭,公开审理,双方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都可以旁听,好像合
议庭一样,听到不公之处,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如亭上对联所写,
“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邻有争斗借他论是辨非”。
据说留下街上有一张姓人家的女孩与李姓人家的男孩订了娃娃亲,后来
李姓人家由于家里遭回禄之灾(火灾),逐渐走向败落。张姓人家想撕毁当
年的婚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双方愿意,解除婚约也不是大问
题。关键是张家小姐和李家公子从小在留下西溪河边玩水长大,两小无猜,
青梅竹马,当父母要毁婚约时,张家小姐非常不愿意,甚至出现了两个人私
奔的想法。李公子与张小姐商量之后,李公子就在申明亭里向镇上乡绅寻求
支持,乡绅传唤了张家父母。张家父母又恨又气,但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
力,不得不履行婚约。后来,李公子在张家的资助下,做起了生意,在茶市
街上开了茶行,生意还非常兴隆,张家也感到满意。
另有一苏州茶商的女孩跟着父母到杭州来游玩,白天去了小和山金莲寺
烧香,烧完香后,在留下镇上过夜,夜里去戏场看戏的时候被当地的苟姓小
流氓调戏。据说,苟家祖上做过大官,在本地颇有势力。可苏州茶商在老家
地位也不低,哪里肯罢休,一旦打上官司,千万家产都会往里面扔。但第二
天,苏州客商还是在申明亭里向留下乡绅申诉,当时的乡绅便传唤了苟家父
子,苟家父亲也承认昨晚儿子确实酒后看戏失态,当场道歉,赔了一些银
钱,并且摆下赔礼酒。苏州客商挽回了面子,在乡绅们的劝说下,也就见好
即收,因为以后自己还要常来做茶叶生意,过头了对自己也不利。所以不管
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可以在申明亭讲个道理,辨个是非。
3.西溪留下的茶馆
我们袁浦街上的茶馆,我还是有记忆的。爷爷每天早晨穿着长衫,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