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8 - 内文
P. 288
章学诚研究概览
联,他主张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考察史书体裁体例演变过程,提出“因事命
篇”“例不拘常”的评论方法和原则。他从史学的性质和作用出发,把历
代史籍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认为记载过去一定要尽量完备无
遗,研究撰述则是为来者指明方向而应有思想。他认为过分强调体例的严
整划一,史书会失去变通创新精神,失去生气和活力。所以史学编撰的具
体理论和方法问题,他都考虑到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编撰理论,促
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章学诚所总结和提出的这些史学编纂理论,实际上
也是今天专家们经常碰到,往往又常在这里犯错的问题,所以还是要常温
常新,先辈的很多教诲是有道理的,是一个可以不断汲取学术营养的智慧
之源。
其四,关于史学批评的传统和创新问题。任何一个学术成果都不是
凭空产生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这样。章学诚的这套史学批评
理论,充分吸收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中国史学批评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
期,孔子就以秉笔直书标准评论“古之良史”,用“疏通知远”的“通
变”眼光整理六经。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对史学研究的目
的、纪传体编纂方法的优劣、史家应具备的素质皆有分析和讨论。唐代刘
知幾的《史通》,对历代史书的源流、体例、内容、编撰方法以及史官
建制沿革、史书得失等进行全面评析,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
作。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别识心裁”,阐发史著的撰述宗旨。所以章学
诚不是孤峰突起,他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新的学术理论体
系。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史学批评成就了章学诚。孔子、刘勰、刘知幾、
郑樵等一系列著名先贤,为章学诚的成就积累了优秀的先期成果,他是在
前人的肩膀上站起来的。章学诚的史学批评代表了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关于
史学批评思考的成就。需要指出的是,章学诚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成果,具有中国人独有的思维习惯、话语体系和语言表述方式。他所提出
的“史”与“文”、“气”与“情”、“撰述”与“记注”、“圆神”与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