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7 - 内文
P. 287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的典型案例。
其二,关于史学家的修养问题。在历史研究的范畴中,历史学家是主
体,研究对象是客体。客体研究如何,主体十分关键。所以史学理论家、史
学批评家,对此都有重要探讨,尤其对史家主体修养问题。章学诚的史学理
论,提供了完整思考。他的这一思考,有其重要特点:他不是在书斋中苦思
出来的,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感于社会式微、学者迂腐
和史学庸碌,才提出史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问题;也许是感触特别深,所以
他在提这些问题的时候,把有关的问题都想到了,包括史学家的公德心、史
学家的思想和理念、史学家的通识眼光等。他把“别识心裁”看作是史家修
史的一个必备的素养,把史学家能否有自己的学术创建,能否有自己的问题
意识和理论体系,放到史学家修养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理论
中,章学诚关于史学家修养的理论是最全面的,超过了唐朝刘知幾的阐述体
系。刘知幾提出了才、学、识,章学诚加了一个“德”。这是更深刻的话
题,涉及史学研究主体的核心素质,是对中国史学批评的重要创建。章学诚
的“史德”论对近代史家有重要影响,梁启超在论史家素养时就把“史德”
[1]
放在首位 ,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中专列“史德”一篇阐发史家修养的重
要性,均从章学诚“史德”论中汲取了养料。
其三,关于史学编撰的具体理论问题。史学发展是需要动力的,它
的外在动力是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促使史家对其反思和总结,史学
研究随着人类的足迹而前行。而它的内在动力就是史学批评。史学批评家
往往根据以往史学发展的经验,对史学研究的规范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
方案,包括如何处理史料,如何编撰史书,如何处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
关系,等等。这些方面,章学诚做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如他倡导通史的
编写,强调治史贵通,通古今之变可以发现问题。与“通”的观念相关
[1] 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二章“史家的四长”,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
164-168页。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