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内文
P. 20

章学诚研究概览




               义·外篇》首论修志必立三家之学:一志,二文征,三掌故;其说颇创,
               实自成一家言。麻城乾隆志悉用其例,前编为志,而有纪、考等目;后编

               分文征、掌故二门。文征所录文、诗各体缕析,有类坊选;掌故分六书,
               而所纪亦琐屑庞杂,不称其书。大抵旧志体例虽本章君,而文义非其手

               定,犹之《湖北通志》初稿系章创订,旋不果用,后为蕲州陈愚谷先生所
               辑也。”

                    从总体上来说,近代方志的体例仍呈现出多样性,诸如纪传体、纲
               目体、平列门目体、编年体、三宝体等皆流行,尤其是民国前期,纪传

               体、纲目体的志书较多。但章学诚创设的“三书体”的影响也很大,近代
               志书多有仿其例而作者,如孙诒让撰成《瑞安县志》,又仿章氏《方志立

               三书议》之义,辑录了《瑞安集》。民国《嵩明县志》也于艺文志之外别
                             [1]
                                                                                   [2]
               为《诗文征》 。民国《阳春县志》的“类事体制,悉本实斋志例” 。
               民国9年(1920)修成的《续修历城县志》,也取法于章学诚的“三书”
               体,而且有所发展,因而受到好评。庄廉夫纂的民国《蓬溪县近志》即

               “循章实斋议,仿史汉记传作志,仿律令作掌故、录,仿《文选》《文
                                                                        [3]
               粹》作艺文篇三要义,以立体例。纲目分明,记载翔实” ;民国《顺昌
               县志》仿《永清县志》而作文征,等等。但民国时期,一些地方也因时制
               宜,因地而异,进行了创新改变。如民国14年余绍宋远绍章学诚之说,

               近取张森楷之法,依“三书体”体例而纂成的《龙游县志》,凡16册,
               42卷,一百数十万字。该志采用章学诚“三书体”体例,但有所新创。正

               志“仿史裁”而分为纪、考、表、传、略、别录六类。另有丛载1卷、掌
               故8卷、文征8卷,是为“附志”,以保存有价值的文献、诗文、档案资

               料,凡17卷。这里的文征、掌故、丛载是借鉴清章学诚“三书体”而设



               [1] 陈诒孙等修,杨思诚纂:民国《嵩明县志》,袁嘉谷序,民国34年铅印本。
               [2] 蓝荣熙等修,吴英华纂:民国《阳春县志》,董载泰序,民国38年铅印本。
               [3] 伍彝章等修,曾世礼、庄喜泉等纂:民国《蓬溪县近志》,萧应明序,民国24年刻本。


           012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