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内文
P. 154
章学诚研究概览
意于矜张也。前此又十年,为甲申、乙酉(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
引者)……彼时立志甚奇,而学识未充,文笔未能如其意之所向。
前此又十年,为甲戌、乙亥(乾隆十九年、二十年——引者)……中无
张主,而心顾不甘与俗学伍尔。 【2】 (卷二八《跋甲乙剩稿》)
可见,直至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他对自己的撰述文字仍然不大满
意,认为所作虽斐然可观,却仍然未能通变。但他的《文史通义》撰著,
却在逐渐走向成熟。乾隆四十八年,章学诚撰成《文史通义》十篇,他在
《癸卯通义草书后》写道:“其著述之旨,则得自衿腑,随其意趣所至,
固未尝有意趋时,亦不敢立心矫异,言惟其是,理惬于心。” 【2】 (卷二十九
《癸卯通义草书后》)乾隆五十三年,章学诚赴毕沅幕府,为其编纂《史籍
考》,“六经皆史”之论已见其端 【2】 (卷九《报孙渊如书》)。此年,章学诚
得《文史通义》十篇,自称:“性命之文,尽于《通义》一书。” 【2】 (卷
二十九《跋戊申秋课》)翌年,章学诚在安徽太平使院,自四月十一日至五月初
八日,著《文史通义》内外二十三篇,约二万余言,自称:“生平为文,
未有捷于此者。”譬之为“殆如梦惠连得春草句,亦且不自知也” 【2】 (卷
二十九《姑孰夏课乙编小引》)。章学诚将之分为甲、乙两编,其中甲编“新
著”皆专论文史,他在《姑孰夏课甲编小引》中称:
向病诸子言道,率多破碎。儒者又尊道太过,不免推而远之。
至谓近日所云学问,发为文章,与古之有德有言殊异。无怪前人诋
文史之儒,不足与议于道矣。余仅能议文史耳,非知道者也。然议
文史而自拒文史于道外,则文史亦不成其为文史矣。因推原道述,
为书得十三篇,以为文史缘起,亦见儒之流于文史,儒者自误以谓
有道在文史外耳。新著一十二篇,附存旧稿一篇。 【2】 (卷二十九《姑
孰夏课甲编小引》)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