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内文
P. 80
070 且留下
祖坟就在杨家牌楼,他的祖上叫丁午,是丁申、丁丙的弟弟。2018年清明前
夕,丁老师给我发来他们一家在杨家牌楼扫墓的视频,之前还拷给我介绍丁
氏的相关纪录片。丁申还有个孙子叫丁辅之,就是创办西泠印社的丁仁,这
个文脉的传承那是有好几本可写的了,更不用说丁家的慈善以及为民族工作
所作的贡献。可惜的是,丁申、丁丙在杨家牌楼的族墓已经不可寻觅了,挖
地三尺这种事情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里可是史无前例的,所幸的是,丁仁
的墓近些年已经有西泠印社出资进行重修了。
那一次在杨家牌楼的走访,我们还看到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碑文,但他
的坟墓也早已不见了,这实在是一大无法弥补的遗憾。至于梁肯堂这一批人
的,墓已不存,但还有残存的石人石马,留给后人一点点谈资。
说到谈资,杭州人汪有龄(1879—1947)是非常值得一说的。他最早读
的是杭州知府林启在西湖边的金沙港办的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他是中国第一批赴日本的留学生,本来是去学习技术的,结果第二年改学法
律了,毕业于有名的日本法政大学。后来成为我国有名的大律师,创办了著
名的私立大学北京朝阳大学,并担任校长,该校以法科最为有名,董事长是
国民党的元老居正先生。汪先生的墓就在留下的王家坞。
留下一带以“坞”字作地名的特别多,“坞”其实也就是“小山坳”的
意思。东穆坞、西穆坞、花坞、石人坞,还有大、小龙驹坞,最早这些也就
是小山村,后来有了西溪路、天目山路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特别是我
们小的时候,留下有所青年中学(即后来的留下中学),在当时郊区(西湖
区)的范围里,它是最厉害的高中之一了,后来我们知道,这学校最早是一
所民办中学。“文革”前期,杭州城里一些家族成分有“问题”的子女在城
里读不了书,就想办法来留下读书,还有一些所谓有“历史问题”的老师,
也只能来留下教书。在今天看来,这倒是为留下、也为那个时代延续了一道
文脉,其意义跟丁申、丁丙他们当年做的事情,完全是异曲同工的,这可能
是“西溪且留下”的另一层意义吧。
同时,因为留下一带的坟地有的是家族祖坟,如丁氏家族坟地,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