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内文
P. 85

留下名人留下文       075






                 体移葬到新的墓地中。据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材料记载,卫匡国的棺材被打
                 开时,他的遗体依然完好,丝毫没有腐烂,这跟其他教士的遗体完全不同。
                     这就回到了本节开头的那一段,同样是据罗马耶稣会档案所记,时间已

                 到了1679年的4月20日,也就是卫匡国去世18年之后,他的遗体以及衣服几
                 乎没有腐烂和变化,且根本没有尸臭,只是缺了一只耳朵,文献上的描述是

                 “面目红润,衣巾完整无损”,但棺木却损坏严重。进行迁葬礼后,他的遗
                 体被移到新墓地的小教堂内,从此竟然不再腐烂,因此被信徒奉为圣物,不

                 时地要在重大节日里被开棺接受朝拜。一直要到19世纪初,其遗体仍旧是保
                 存完好,据说每逢大瞻礼日,教友们要把神父的遗体安置在太师椅上,为之

                 整理须发,同时诵经赞颂天主。卫匡国的遗体最后一次接受朝拜是1843年,
                 到了1877年,即他逝世216年之后,尸腐程度已经加剧,于是耶稣会便禁止俗
                 众的朝拜。此后,他的遗骨被存入瓮中。后来,由于太平天国等战乱,桃源

                 岭大方井一带的天主教堂和墓地毁坏严重,“文革”期间亦遭到相当程度的

                 破坏。一直要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方面才开始修复墓园,并将其列入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更名为“卫匡国教士纪念园”。事实上除
                 卫匡国外,这里还埋葬了金尼阁、郭居静、阳玛诺、徐日升等大名鼎鼎的传

                 教士。



                                                   四



                     是啊,留下多墓地,但现在真正能看的,反而只有意大利人卫匡国的墓
                 了,这大概再一次证明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道理,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一

                 度也是极为开放的,特别是对于外来文明而言。但如果光是说墓,难免有点暮
                 气沉沉,但如果不说,又是回避不了的。60年前,那几乎是一个横扫一切“牛
                 鬼蛇神”的年代,当时,西湖周边的名人墓几乎都被扫地出门。后来只有秋瑾

                 墓迁回原处,苏小小墓是名义上回来了,主要是因旅游和申遗的需要。

                     要说起当代留下镇上的名人,有“一代梅师”之称的陆九畴(1912—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