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内文
P. 84
074 且留下
国上古史》,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历史介绍给西方。四是他回欧洲出版了
《中国新地图集》(又译《中国新图志》),这是被提及最多的、也被认为
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此书奠定了卫匡国在地理学界的地位,为他在西方
学界获得了“中国地理学之父”的美称。
我们可以看一段他对杭州的“湖”的描述——
“这是一个美丽宜人的湖,方圆达四十视距,四周各处都被城墙或山脉
环绕,宛若一座迷人的戏院,众多在小小的河床上流淌的溪流注入湖中,环
视四周,到处可见山脉、寺观、官殿、庙宇、文化机构、树木、陵寝和美妙
的花园。人行道的宽阔路面都由方石铺就,湖面上也有横跨的道路可以在上
面行走;同时由于一系列桥梁的存在,游船也可以在桥下通过……”
还有对钱塘江潮水的描述,他是这样写的:“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会
有一股格外有力的大潮猛力地把河水推回杭州城,这一现象给哲人们提供了
丰富的讨论素材。事实上,高潮一年到头都很显著,不过那一天的潮水在力
量和强度上超过其他任何一天……”然后他又写道:“潮水实在太有名了,
以至那天下午四点左右,包括满清官员在内的所有市民,尤其是陌生人和外
地人,都蜂拥而至,要亲眼目睹潮水那惊人的力量。”从以上的描述来看,
卫匡国确实在杭州的钱塘江边看到过这潮水的,因为直到现在,钱塘江潮水
到杭州萧山及六和塔九溪一带时,也还是下午四点左右。
据记载,卫匡国第二次到中国是1659年,他于6月11日又回到了杭州。接
下来可能是卫匡国在杭州的蜜月期,因为他得到了浙江巡抚佟国器的支持,
所以才有在杭州中山北路造天主教堂的事情。据说在1660年,也就是教堂建
好的那一年,就有207名中国人受洗。洗礼用的圣水叫“天水”,这可能也是
现在“天水桥”和“天水巷”等名称的由来。
但是很不幸,1661年的6月6日,卫匡国在杭州病逝,享年47岁。他去世
后被安葬在老东岳大方井的天主教墓地,这块墓地是由皈依天主教的著名学
者杨廷筠之子捐赠给耶稣会的。1676年,由于墓地潮湿,跟卫匡国一同到杭
州的殷铎泽神父又购买了旁边土质较好的墓地,并逐步将其他耶稣会士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