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内文
P. 79
留下名人留下文 069
下《八千卷楼自记》一文告诫后辈:“吾祖吾父之志,吾兄未竟之事,吾勉
成之,小子识之。”
不仅如此,丁氏兄弟还做了诸多文化修复工程,如他们出资、组织重建
钱塘县学、仁和县学、杭州府学、敷文书院、崇义书院、紫阳书院、诂经
精舍等;还修复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如广化寺等;整理出版大量乡邦文献史
料,大力弘扬杭州乡邦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丁丙编纂的大型志书《武
林坊巷志》,此书记载了自南宋至清末所有杭州城内的坊巷、官府、宫室、
市井、寺观及名人宅第。光绪二十二年(1896),丁丙编完这部鸿篇巨制,
已是垂垂老矣。他觉得必须俞曲园先生过目审阅之后才放心,所以让孙子先
将书稿送给老先生过目。老先生看了之后感慨不已,说:“我已衰老,尚能
见到此书,真是幸运啊!”俞樾的话不是过誉之言,直到如今,在我国,
《武林坊巷志》仍称得上是一部最大的“都市志”。 此外,丁氏兄弟所辑的
共26集208册的《武林掌故丛编》,是一部广采博收,囊括杭州掌故典籍的大
型丛书,为后人研究杭州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又有价值的珍贵史料。
说来也巧,我跟丁家也算是有一点点的关联。五年前我开始写作“笕桥
中央航校”这一题材时,关注过一位叫“丁炎”的飞行员,他是航校的一期
生,杭州人,家住皮市巷3号,牺牲于抗战胜利前。我为什么要关注丁炎呢?
一是因为他是杭州人,二是他的家址皮市巷3号特别吸引我,因为我知道,这
个地方曾经是诗人刘大白的家,我在写《读白》一书时曾几次去寻访过这个
地方。
也是相当偶然地,在其他老师写笕桥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文字中,我看到了
一个熟悉的名字:丁大可。这不是我中学时的化学老师吗,莫非是同名同姓?
那文章说,丁老师曾经编过一本丁氏家谱,其中就有关丁炎的介绍。
我马上去找丁老师。已经84岁高龄的丁老师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在他自己办的教育培训机构里,我一问丁炎,他说那是他的亲叔叔,而且他
自己就是出生在皮市巷3号。然后他拿出了他前些年编的丁氏家谱,讲起丁
氏跟《四库全书》,跟西泠印社,还有跟留下的故事,因为丁老师这一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