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内文
P. 78
068 且留下
不安全。因此,他们雇了一条大船,两人扮作商人模样,先将这些书通过钱
塘江运至绍兴,再从绍兴渡海运至上海和定海,这可谓是历尽磨难、百折不
回,直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队撤走后才将其运回城内,藏于杭州府学
尊经阁。
如果说救书、收书已经是惊天动地的话,那之后的修复、补抄工作更是
一个繁复浩大的工程,因为再怎么努力,战乱中散失的卷帙是永远不可能再
找回来了。于是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丁丙倡议并主持了长达7年的《四
库全书》补抄缺卷、缺书工程。
为此,丁氏兄弟还雇了100多名秀才,按《四库全书》目录抄录校对,其
中就有后来的国学大师张宗祥。后人转述亲历者的回忆称,补缺工程浩繁巨
大而又细致入微,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据笔者的老师、丁氏后人丁大可老师
说,先祖丁申、丁丙是负责编纂方面的指导,而他这一族的祖上丁午则管这
100多人的吃喝拉撒,等于是总务主任,那也是忙得够呛的。
7年后,在丁丙手中,因战乱散失的《四库全书》文澜阁本,其缺目“求
而未得者仅九十余种”。而据《文澜阁志》所记,至咸丰十四年(1888),
除收藏的原书331种外,共编配残篇891种,补抄2174种,合订34769册。
张宗祥后来在民国十一年(1922)任民国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继续丁家
兄弟未竟的《四库全书》补齐计划,奔走沪杭募款,组织人力去北京补抄。
两年后,抄得4497卷,终于补齐了残缺。
于是,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集清末全国藏书楼之
精华。因此,补齐后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历史
文献价值高于其他6部。这一切,丁氏兄弟无疑是首功之人。
在补缺《四库全书》工程几近完工之际,丁家的藏书也达到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庞大规模,已经多到原藏书楼都放不下了。于是扩建八千卷楼,藏书近
3500种;又建后八千卷楼储书8000种;另建小八千卷楼,专藏善本2000多种。
这也是丁丙对去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的纪念,丁申已在补缺《四库全
书》工程完成的前一年去世了。书楼建成,图书入藏,一切安妥后,丁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