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内文
P. 83
留下名人留下文 073
第三,他能言善辩,据说他的演说是极具感染力的,所以他第二次来中国
时,就有一些信徒跟着来了,那些信徒都是听了他讲的“中国故事”后不远
万里、不辞辛苦来到中国的。
1650年,卫匡国被任命为杭州地区耶稣会的会长。他到中国不久,就经
历了明清之更替,照理来说,这个时期是他最危险的时候,因为高鼻子、蓝
眼睛往往代表了“异端邪说”。但当面临清兵搜捕之时,他不躲不藏,索性
开门迎“客”。传说他当时正在浙江瑞安传教,他在自己的住所门外贴了一
张大红纸,上书“泰西天学修士寓”,并把自己保存的书籍、科学仪器和圣
像都摆放在会客厅,这引起了一名军官的注意。军官把他介绍给朝廷,后来
还让他穿上清兵的服装,并把头发梳在脑后,这看上去更像新政权的支持
者。看来他也颇为懂得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卫匡国后来还遭遇了“中国礼仪之争”,为此耶稣教会就派他回国报告
并申诉。他回国走的这条路线,其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海上丝绸之
路”。据意大利著名学者白佐良的考证,卫匡国是1652年的5月从印尼雅加达
出发前往欧洲的,坐的可能是荷兰军舰,1653年8月底,他经过好望角之后没
有走英吉利海峡,而是取道英伦三岛,到达了挪威的卑尔根港,然后再到汉
堡、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之后他再回到阿姆斯特丹,拜访相
关学者并联系图书的出版事项。这个阶段,他一是在访问汉学家(虽然那时
没这个名称),二是在联系他作品的出版事宜,三是筹集资金。1654年7月
底,耶稣会会长写信给卫匡国,让他赶快回到罗马,要参加关于“中国礼仪
之争”的辩论。据说,这场“中国礼仪之争”以卫匡国的胜利而告终。
卫匡国对中国和世界有四个方面的贡献。一是他编写了西方世界里的第
一本中文语法书,书名叫《中国文法》,将中文介绍到了欧洲。二是他返回
欧洲后写了《鞑靼战记》。该书描写了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是用拉丁文、
英文、意大利文、法文和德文等文字出版的,且在几十年间重版了二十多
次。此书被称为“欧洲汉学史上第一部中国现代政治史”,而且,后来欧洲
戏剧中不少故事情节的素材就是取自于这一部书。三是他在欧洲出版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