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内文
P. 104
094 且留下
推开铁门,两侧樟树枝叶繁茂,再过一道中国式的石制牌坊,浓密的树荫下,
便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墓室。石制牌坊的正面刻着“天主圣教
修士之墓”,背面是“我信肉身之复活”。牌坊下的青石板路通向坐东朝西的
墓室,墓室穹隆形的墓顶上竖着十字架。墓室前有两块石碑,碑题“天学耶稣
会泰西受铎德品级诸公之墓”,碑上刻着六位墓主的姓名、国籍、生卒年、
来华年份,卫匡国位列其中:“卫济泰先生,讳匡国,圣名玛尔听(得玛尔定
斯),意大理亚国人,于崇祯癸未年入中国,于顺治辛丑年五月初六日卒,
享年五十五岁。” 清顺治辛丑年,即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卫匡国生于
1614年,因而,此处“享年五十五岁”乃误,实当为48岁。
绘制了《中国新地图集》,撰写了《中国上古历史》《汉语语法》《鞑
靼战记》的卫匡国,是和利玛窦一样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卫匡国除了是一
位传教士,还是一位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一
生不仅对尊重与捍卫中国的礼仪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还不遗余力地向西方
介绍中国文化。20世纪60年代,经过10多年查找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的艰苦
工作,波罗尼亚尼于1977年完成了关
于卫匡国的著作《历史上欧洲对中国
的发现》,他给予卫匡国高度的评
价:“奇尼将欧洲文明和基督教带到
了美洲,而卫匡国则将有着数千年历
史的中国文明引入了欧洲。”奇尼,
即特伦托方济各会神甫欧塞比奥·奇
尼,是卫匡国的表弟,受到卫氏影响
决定追随其足迹到中国传教,向西航
行的欧塞比奥·奇尼还没来到亚洲,
却先到了美洲,就留了下来,并成为
当地富于传奇色彩的传教士。
卫匡国像(周建国 摄) 1679年,杭州天主教堂的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