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内文
P. 107
留下墓葬文化:时间的痕迹 097
丈。石人岭,一名冯公岭。形如人状,双髻耸然。下有洞府,名玉女岩,一
名新妇石。”张岱《西湖梦寻》卷五载:“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
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
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
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张岱之说,有可
能是转载自田汝成,也有可能在明朝时期杭州人就是这样理解“石人岭”之
名由来的。但在宋代,则另有说法。《咸淳临安志》讲到石人岭时,言其名
称由来因有“石人”。《杭州府志》卷二十二《山水三·钱塘县(二)》
(民国铅印本)诸载并录,今引于此:“石人岭,一名冯公岭。在灵隐寺
西,极高峻,有石人卧路旁,故名。(《咸淳志》)高六十二丈,路曲屈如
羊肠,通西溪。岭下为石人坞,湖山至此,幽邃极矣。(《神州古史考》)
观湖岭,即石人岭,登陟至顶,睇西湖,如在目前。(《西溪梵隐志》)石
人坞,即石人岭之阴,坞口为九沙。(《康熙县志》)”总而言之,问题来
了,究竟是石人坞因石人岭而名,还是反之?如果是坞以岭而名,那么石人
岭之名由来,是因为岭之形如人状,还是因为路旁卧有石人?这些石人究竟
是某座墓前所有,还是因为此地等级规格高的墓葬多,均配置有石人,形成
石人多的特色而竟使坞以此为名?这些问题虽然已无法说清,但石人坞有石
人,却是事实。
现今,自杨家牌楼入石人坞,仍可见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当地的
人们说,这些残存的文物都是清代大学士、漕运总督梁肯堂墓前的遗物,
系文保部门就近保存下来的。据说,20世纪50年代梁墓尚有墓道、墓冢、牌
坊,两旁立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龟,气势十分宏伟,后被破坏
殆尽,遗址上已建有农居。梁肯堂(1717—1801),字构亭,号春淙,钱塘
(今杭州)人。自小家贫,读书刻苦。乾隆二十一年(1756)中举,补直隶
栾城县知县,颇有政绩。总督杨廷璋以其“贤能之声久达天聪,又能宽猛相
济”而荐之,升苏州知州,历深州、直隶州知州,保定府知府,擢清河道,
荐升山东按察使,直隶按察使。乾隆五十年(1785)转直隶布政使,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