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内文
P. 112

102  且留下






              一,曾经有上百座寺院存在。两宋之际,与外族侵略的对抗使得封建社会深
              陷全面危机,连年兵火迫使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尘世。而主战、主和两派尖锐
              的斗争,也让不少文人士子选择结束政治生命,转向山林野逸。在这样的背

              景下,禅宗队伍空前地壮大,发展迅速。南渡之后,北方僧众随之纷纷而
              迁,杭州作为东南的中心,顺势成为佛教再度鼎盛的地方。据日本学者分

              析,当时的南宋约有僧尼百万,任何一处著名的禅宗寺院都会有一两千僧
              众。具体到杭州,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杭州内外及湖山

              之间,唐以前为三百六十寺,及钱氏立国,宋朝南渡,增为四百八十,海内
              都会,未有加于此者也”。而来自于民间的信仰也蔚然成风。早在北宋时,

              欧阳修在相送僧人慧勤时写诗一首,其中就有“余杭几万家,日夕焚清香。
              烟霏四面起,云雾杂芬芳”的描述。
                  古籍《丹铅录》记载:“佛寺曰香界。”最初用于原始祭祀、清除秽气

              的香,在白马驮经而来之后逐渐为礼佛所用。据学者研究,中国香文化的发

              展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留下悠久深厚的进香传统
              正是源于这样一个背景。佛教与世俗的广泛融合在吸收更多僧尼、信众的同
              时,也将香的功能、作用及意义变得尤为纯粹。也就是这一时期,香与佛教

              的同一性确立起来,佛教对香的归整研究和阐释也随之得以发展。大唐玄奘
              法师所译《瑜珈师地论》卷三在对“色香味触法”的叙述里指出:“香”若

              立一种,即“由鼻所行义故”;若立二种,即内外;若立三种,即可意、不
              可意和处中香;若立四种,即沉香、窣堵鲁伽香、龙脑香和麝香;若立五

              种,即根香、茎香、叶香、花香、果香;若立六种,即食香、饮香、衣香、
              庄严具香、乘香和宫室香;若立七种,即皮香、叶香、素泣迷罗香、旃檀

              香、三辛香、熏香和末香;若立八种,即俱生香、非俱生香、恒续香、非恒
              续香、杂香、纯香、猛香和非猛香;若立九种,即过去未来现在等;若立十
              种,即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洟香、脂髓脓血香、肉香、杂

              糅香和淤泥香。

                  香助修行,不可或缺。相关资料显示,佛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