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内文
P. 114

104  且留下






                  留下杨家牌楼一带的石人岭脚下有一座始建于唐的寺院——永兴寺。这
              座被认为是济公活佛出家地的寺院颇多传奇,其中无尾螺和半焦鱼的故事尽
              人皆知。通过明人李流芳在《题永兴兰若图册子》里的记录,可以回溯当年

              的寺院相貌:“自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
              兴寺。永兴山水夷旷,平畴远村,幽泉老树,点缀各各成致。”越过岭下石

              人的肩膀看去,如今的寺院雄踞通衢之右,黄墙褐瓦,肃穆端然,青山碧野
              相对,唐贞观年间高僧悟明开山痕迹已然无踪。一千三百多年来兴衰不计,

              香火绵延,永兴寺无论其法其境,不断吸引诸方高僧大德前来驻界修行。 后
              晋时,高僧大章法师在此诠译《法华经》,开坛弘法,僧俗往来不绝。宋代

              名僧铁牛印禅师重新修建寺院,并常诵《法华》,引来“天女散花,神龙贡
              献,十里莲香之异”。其后又有高僧道济、断臂道者及真麟法师等护持寺
              院,断臂道者还增建了草庵。虽然旧时遗址如今已经迁往别处,但千年气韵

              遗蜕依然令出新的庙堂散发着厚德之光。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的简称。释迦牟尼晚年说教,以经明示不
              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经文的关键词为“妙法莲华”,“妙法”指的
              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何处,一是花果同时,二是出泥

              不染,三是内敛不露。玄奘法师西行印度,佛传核心区域皆修大乘,所学
              以《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经典为

              重,由此分成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五大部。大乘兴起
              时提出“三乘”之说,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以“声闻”“缘觉”为

              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法华经》提出“会三归一”的思想,即
              开三乘之方便归入一乘之真实,融会三乘为一乘,即佛乘。以“声闻”“缘

              觉”二乘为方便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法华经》中,佛将三
              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
              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

              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这便是“妙法”深义。因为

              “人人皆可成佛”,《法华经》在留下民众之中的传播可想而知。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