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内文
P. 101

留下墓葬文化:时间的痕迹          091






                 位许家子弟中同科进士;又有慈禧太后赐匾“五凤齐飞”,彰显5位许氏子弟
                 先后入翰林院之荣耀。据《高阳许氏家谱》载,许氏在清朝中举人、进士和
                 仕官者达144人之多,举世罕见。清末著名学者、实业家许引之,便出自横河

                 许家。许引之也是晚清大儒俞樾的外孙,俞平伯的岳父。据说,横河许氏于
                 留下横街白墙头的家墓有一至十二世共36座墓葬,规模最大的坟墓为十世许

                 学范墓,设有华表、墓道。虽然许氏在横街的家墓均已不存,但许引之本人
                 在杨梅岭的墓,于2008年实施西湖整治工程时得到了保护和修缮。

                     留下除了有过类似孙氏、许氏这样的世家望族之家祠和家墓外,还有过
                 僧人骨塔。佛教之塔,原是古印度的一种坟,后来被佛教徒沿袭为藏舍利、

                 骨灰之用。在古老的南亚次大陆,佛塔的最初形制仅是一个圆丘,到了阿育
                 王时代,始成覆钵体,缺少变化。公元1世纪,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到了
                 中国建筑家手中,变化多端,大放异彩。首先是用途增多,除了保持原有的

                 功能外,还增加了藏经、瞭望、改造风水等用途。更重要的是形制繁多,方

                 形、六角、八角、十二角、圆形等等全有。木造、砖造、石造、金属造,材
                 质各异。在佛教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生住丛林,死住塔”。按传统来
                 讲,历代高僧圆寂以后,都有专门的灵骨塔;没有名气的僧人圆寂后,也会

                 放入塔里,这种塔叫“普同塔”,是一种合葬性质的塔。后来慢慢延伸,遇
                 到特定的事件也会造塔,比如功德塔、风水塔。像钱塘江边月轮山上的六合

                 塔,就是事件塔,是当年吴越王钱弘俶为了镇钱塘江潮水派智元禅师所建,
                 名字也是取佛教“六和敬”之义。

                     留下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佛教塔院,有古德塔院、莲居塔院、海松塔院、
                 赵朴初灵塔。

                     古德塔院,在花坞西山高处,左有合山普同。古有本庵眷属普同。博山
                 舣禅师有记,松江钱京兆有铭,钱塘陈文学有志。清顺治辛卯(1651),门
                 人冯智炯等重建。

                     莲居塔院,在石人坞,为明末清初高僧大真的塔院。据明末清初蒲益大

                 师《灵峰宗论》卷八《莲居庵新法师往生传》记载,法师号新伊,俗姓周,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