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内文
P. 62
章学诚研究概览
诸侯国的史书,如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
早的方志。既然如此,则内容的记载、体裁的形式,都必须绳之以史法,
而不能仅限于地理沿革的考证。
方志的性质既属史体,就要起到垂鉴、惩劝和教育的作用,并负有为
朝廷修国史提供资料的任务。然而,以前修志诸家未辨清方志的性质,把
方志当作地理之书,变成文人游戏、应酬文字或私家墓志寿文的汇集。这
样一来,方志当然起不到“善恶惩创”的作用,也无从为编修国史提供资
料。章学诚在当时强调“志属信史”,目的在于提高方志的地位,在当时
对方志性质和体例认识混乱、众说纷纭的时候,自然具有积极作用。但时
至今日,当方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时候,有些理论显然就不合时宜
了,特别是地方志就是地方史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就不确切。
方志编纂理论。章学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
立三书”的主张,这是他在方志理论上的一个杰出贡献。三书当中,志是
主体,“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是《春秋》之流别”。因此,它是
“词尚体要”、成一家之言的史著,不仅在体例上有所讲求,还必须注意
语言文字上的“属辞比事”。“掌故”如同会要、会典,目的在于既使志
书做到简洁明要,又使重要材料得以保存,故在志书之外,将当地政府机
关的章程条例和重要文件按类编选,勒成专书,与“志”相辅而行。“文
征”则类似文鉴、文类,其“大旨在于证史”,它是挑选那些足以反映本
地生活民情、“合于证史”的诗文,以及那些即使“不合于证史”,而实
属“名笔佳章”“人所同好”的诗文,汇编成书。
方志分立三书,是为了解决“不失著述之体”与保存重要资料之间
的矛盾。“志”是主体,是“词尚体要”的著作,“掌故”“文征”是
两翼,是保存原始材料的资料汇编。“掌故”“文征”之设立,目的在于
保存一套可靠而丰富的资料,为后人著述博览约取创造条件,就其性质而
言,是资料汇编。三者相辅而行,构成一部完整的新型方志。
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