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内文
P. 130
120 且留下
随着南宋政治、社会局面的日趋稳定,在禅学思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净土信仰逐渐兴盛,倡导并实践净土信仰成为诸宗各派及普通僧众的共识。
或者接受某种学说,或者奉行某种行仪,以净土信仰为纽带,僧俗结社现象
非常广泛,最重要的是广大民众的加入。净土信仰的核心内容就是口念阿弥
陀佛名号、对佛忏悔,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世界。尤其是俗世化的解读认为,
只要有信愿念阿弥陀佛,不需要修禅定,不必舍弃家庭,娶妻生子也不妨碍
修行,命终之时会有弥陀接引,都能往生净土。这一点对乡村民众非常具有
吸引力。在今天永兴寺的宣传展板上依然有着思想延续:“佛教主张人民应
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当革除不良习气!应当着重把持平时的信
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宝!念念不忘要多做善事!将自己所做的一
切功德,作为往生去佛国净土的资本和道粮!念念不忘时刻不断地念阿弥陀
佛!!”“只要虔诚!在临终的时候最能得力,如修行有素,必可出离生死
的凡界!!”
《法华经》第十八《随喜功德品》里特别讲到,佛灭后,但有一念随喜
《法华经》,哪怕只是一偈,即便是未有事行的人,其所获功德也功超无
学,以令一切见闻《法华》者生仰慕心。第十九《法师功德品》里广举五事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明言随其一事行成,当得六根清净功德,
这是举果以劝修因。又,前品正明随喜福德,是听闻《法华》,随喜他人行
持《法华》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华》所得福德。由随喜而自行,
由易而难,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说,前品《随喜功德品》是流
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法师功德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
《法师功德品》所说的行持《法华》可得六根清净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
不轻菩萨品》中得到证明。不轻菩萨,依《法华经》修不轻普敬之行,住弘
经三轨,而得六根清净,证成非妄。这是劝勉见闻者,亦当如菩萨所行。
人人皆可成佛。从古到今,留下星星点点的佛道寺院庵庐被香火所笼
罩,被香花所抬升,融汇着民众各不相同的命运轨迹,形成恒久的敬献。
香,是灵魂的象征;花,是肉身的譬喻,香花之路,就是众生的成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