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内文
P. 135
西溪谷的前世今生 125
河,加之附近山谷均盛产好茶,故每逢清明前夕,来自京、津、沪、鲁、苏
等外省的茶商行贩纷纷前来坐庄收货,谓之曰“水客”。街上的茶行则为
“水客”进货、加工、包装、托运,甚至提供膳食,可谓“一条龙服务”。
茶市一直兴旺至20世纪30年代,聚集了马礼懋公记、源茂、升和祥等20余家
大小茶行商贩。
随着茶叶交易发展起来的,还有西溪园、聚水居、留香居等近20家颇具
规模的茶店。附近的村民和茶农前来赶市,这些茶店就成了他们落脚、消
闲、寄物、交流的场所,甚至还有调解民间纠纷的功能。茶店普遍开设于西
溪河两岸,临河设有美人靠,凭栏喝茶,街景一览无遗。有的茶店夜间还有
曲艺表演,通宵达旦,十分热闹。
繁荣的茶叶交易甚至还带动了整个留下的商业。据世居留下的顾振祖老
人回忆,老街上曾有各种菜馆、酱园、肉铺、药店、车行、鞋店甚至香烛
店、烧饼店、灯笼店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
有沈永顺、俞大兴、方正大三家酱园,都是石库墙门里的大店堂,前店后作
坊式的;还有沈宁寿、甡茂祥、大同昌、毛源昌等南北杂货店,供应各式山
珍海味、糕点茶食。
“那时候的老街,吃得、穿的、用的,各式各样的店铺起码有好几百
家。随时随刻上街,都是人来人往、吆喝不断的,空气中到处飘着各种食物
的香气,什么豌豆糖粥啦、油氽粽子啦、开洋线粉啦、细沙汤圆啦……闻闻
都要流口水的。”忆及当年的老街场景,老人脸上的皱纹不觉间舒缓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生产自救,催生了苗木水果基地
民国初期,西溪辇道被改建为杭徽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被命
名为“西溪路”,成为出入杭城西大门的必经之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道路沿途的产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杭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