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内文
P. 136

126  且留下






              展重点被定位在城北的平原地区,浙麻、杭钢、杭玻、杭氧、杭锅等大批工
              厂纷纷上马,而西溪路沿途山峦起伏、水网交错,并不适合发展工业,于是
              进驻的都是“生产自救”性质的单位。

                  1953年10月,杭州市民政局在西溪路沿线的金鱼井村征地近600亩,建
              成杭州花坞果园。这个果园最初其实是一个综合农场,除了水果,还种植油

              菜、小麦、蚕豆、土豆、番茄等农作物,甚至还饲养了不少生猪。当然,最
              出名的还是水果,花坞的水蜜桃、水蜜梨、葡萄等都曾经是杭州市民心头的

              最爱。
                  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果园,为什么不是由农业局

              来主办,而是由民政局来建设的呢?原花坞农场副场长萧巨生的一段回忆,
              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原委。
                  当时杭州解放不久,到处呈现一派新气象。但有人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上提出,杭州的市容与这个风景城市不相匹配,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的

              确,刚解放时,很多外地游民因战乱涌入杭城,他们居无定所,有的沦为小
              偷乞丐,有的公然站街卖身,严重影响了市容风貌。
                  按照职责,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负责社会管理的民政局和负责强制改

              造的公安局头上。1950年至1952年间,民政局收容了5000人,有的遣送回原
              籍,有的送安老院、儿童教养院等机构,留下无处可去的青壮年尚有2400多

              人,为了安置这些没有劳动技能的游民,民政局特意建立了一些单位,如五
              云山农场、绍兴和萧山的精细麻厂等,花坞果园也是其中之一。

                  1954年元月,另一家性质相近的单位又在西溪路沿线的东岳村北侧诞
              生,这便是由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创建的“杭州苗圃”。这个苗圃以花卉苗木

              的繁育和培养为主,曾为杭城的绿化、美化作出过很大贡献。之后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占地面积达869亩的杭州苗圃被不断征用,硕果仅存的一
              个“西溪花市”,曾是我购花买鱼经常光顾的一个地方,也在去年的征迁中

              拆除了。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