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内文
P. 15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09
潮的祸害,有利于促成西湖的逐渐形成,导致钱唐县中心东移,县衙门已经
从灵隐山下迁往宝石山麓,濒临钱塘江,并由钱塘江贯通杭州湾,又可渡江
经浙东古运河达于今宁波以东,由此秦汉时代的钱唐县成为东南地区海外交
通的起点。
至南北朝时,江南运河南段与钱塘江的沟通处在临平湖和槎渎。南朝宋文
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撰《钱唐记》,成书于元嘉十三年(436)前后,可视作
杭州最早的地方志书。《钱唐记》虽已佚失,但所记皋亭山周边湖泊诏息湖、
槎渎为后人郦道元《水经注》引用。据郦道元《水经注》云:“浙江北合诏息
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浙江又东合临平
ꨁ
湖。” 清翟灏《艮山杂志》云:“自赭山约十余里为临平湖,又十余里为槎
渎,又十余里为诏息湖,又十余里为泛洋湖,又十余里为缆船石。以上五处,
ꨂ
在今犹为大泽,在古则联贯成一。其水波之汹涌可想也。” 从郦道元《水经
注》到翟灏《艮山杂志》的记载,清楚地表明从钱塘江边、临平湖、槎渎、诏
息湖、泛洋湖到缆船石(今西湖边宝石山麓)在古代是连通一体的天然水道,
即使到了公元6世纪初期,诏息湖、临平湖仍有孔道与钱塘江相通。
据考证,槎椟近皋亭山,诏息湖(即阼湖,南宋《梦粱录》称“御息
湖”)在皋亭山南(或说在今半山南),而更有说服力的考证见于清中叶仁和
(今杭州)人翟灏所著《艮山杂志》卷二,翟灏认为古称诏息湖、御息湖、明
ꨃ
圣湖即为清代丁桥所在廉德乡的东、西草荡。 翟氏特别指出,西湖通江达海
的故道不在南边,而在于东北,即沿古上塘河至槎渎、临平湖一线。
泛洋湖在今武林门外德胜桥一带,旧时与城内白洋池本为一湖。从“泛
洋”之名来看,当为通海之意,而又称湖者,意在与海有别,因此“泛洋湖”
似可理解为在涨潮时与海连成汪洋一片。故清魏标《湖墅小志》载,明正德
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〇《渐江水》,陈桥驿《水经注校证》本,中华书局,2007
年,第940页。
ꨂ〔清〕翟灏:《艮山杂志》卷二《志地二》,《武林掌故丛编》本。
ꨃ〔清〕翟灏《艮山杂志》卷二:“《图经》称:御息之广,周四五里。明圣未有明文。草荡合
东、西二所,周共八九里,数亦约略相符。草荡之即古诏息、明圣二湖,不嫌于武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