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内文
P. 18
01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ꨁ
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这里的京口即今
江苏镇江市,余杭即今浙江杭州市。需要说明的是,隋开皇九年(589)废郡
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为何20年后重修大运河称杭州为余
杭?这是因为隋炀帝曾改州为郡,杭州一度被改为余杭郡,郡治仍在钱唐县
(今杭州),故《资治通鉴》称“自京口至余杭”。
隋代江南河基本上沿用秦汉时代形成的江南运河故道,在此基础上加以疏
浚、拓阔、顺直,其主航道的行经路线为:北起今镇江东南,经丹阳、无锡、
苏州、平望、嘉兴,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长安、临平、丁桥皋亭山麓,循
ꨂ
今上塘河路线至杭州城南之河注入钱塘江。 相比秦汉故道,隋代江南河的水
道更加深宽,可以通行龙舟。
隋朝江南运河按其所经地形和水文条件,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其
北、中段的水源主要依靠长江和太湖。其南段自杭州至嘉兴,即后来所称的上
塘河,因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因而上塘河的水源主要取决于杭州西湖和余
杭的临平湖,“杭城之水皆东北向,而输委于临平,盖其地势使然也。水口
浩散,得皋亭山为之遮拦,故气脉不解。……又东北为临平山,其下为临平
ꨃ
湖” 。正是隋代上塘河特殊的水文条件,促使临平和丁桥皋亭山在上塘河沿
线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据清代仁和人王同《唐栖志》称:“盖南宋以前,南北往来,取道临
ꨄ
平。” 位于临平湖畔的临平迅速上升为一个扼守南北交通的要津,而丁桥皋
亭山麓又是江南运河自临平折向杭城的要冲。
江南运河经过隋朝的浚治,长达八百余里,宽十余丈,河中可通龙舟,不
仅扩大了它的航运能力,而且大大促进了运河沿线城乡市镇的发展。杭州由此
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南下终点和北上京都的起点,更直接地融入到以国都洛阳为
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纪五》。
ꨂ魏嵩山、王文楚:《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
ꨃ〔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一《委巷丛谈》。
ꨄ〔清〕王同:《唐栖志》卷一,见《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4册,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