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内文
P. 17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11
外政策推动的结果。同时期,日本大和时代迎来的大陆移民,包括来自吴越之
地的“和药使”,以及分布于会稽外海,与中国南方政权有朝贡关系的“东鳀
人”,则充当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六朝时期杭州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便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初传
到浙江的时间大约在东汉末年,传播者都是来自西域和天竺的僧人。孙吴赤乌
年间(238—251),吴郡、会稽郡都有佛教寺院兴建。晋室南渡,西域、天竺
僧人继续进入浙江境内。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天竺高僧慧理至钱唐县
武林山下驻锡结庵,初创灵隐寺。至南朝梁武帝赐田灵隐寺,寺院初具规模,
成为流传至今杭州最早的佛教文化遗产。据南朝会稽上虞人慧皎(497─554)
著《高僧传》统计,立有正传的今杭州籍高僧有余杭4人,钱唐1人,可见佛
教文化在杭州的传播已深入民间。可以想见,这一时期处在南北水陆交通干
道——江南运河上的丁桥皋亭山人,凭借独特的山水和码头资源,充当了传播
佛教文化与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生命线上战略要塞的角色,并为后代皋亭山成为
杭州佛教文化重地打下基础。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皋亭山:贯通运河与陆海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塞
自隋朝开凿江南运河,贯通南北大运河之后,丁桥皋亭山便正式融入了
大运河系统,并长期成为江南河南段出入杭州的主航道,因而皋亭山文化自
隋朝以后进入快速发展和繁荣时期,皋亭山逐渐上升为杭州对外经济文化交
流的重镇。
(一)隋唐五代时期上塘河的发展
隋朝重建全国大一统王朝后,为征集江南财富以满足政治和军事需要,于
大业六年(610)开始了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工程,江南运河即获得疏浚和拓宽
的机会。史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