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内文
P. 10

004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风格非常接近。        ꨁ
                  可见,史前时期的杭州对外文化交流,基本以输出为主,特别是发生在良

              渚文化早中期的文化传播,有时伴随着强势的对外扩张,体现优势文化特色的
              若干文化因素在太湖地区乃至朝鲜、日本地区广为发现。然而,在距今4000年

              前左右,良渚文化处于衰落之中,来自中原地区的外来势力逐渐主宰了太湖地
              区,出现了大量来自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的因素,本地区原有的文化传统影响

                         ꨂ
              已经式微。 这表明,良渚文化晚期,杭州在对外交流中又表现出吸纳外来文
              化因素的迹象。尽管迄今无法证实这种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是和平的还是暴力
              的,但至少说明史前时期的杭州对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而地处南北交通要道
              的皋亭山及其先民无疑充当了良渚文化输出和吸纳双向交流的先驱。




                  二、先秦时代的皋亭山:吴、越文化融合与外传的节点



                  在经历良渚文化的辉煌时代之后,杭州的发展进入了相对低潮的先秦时
              代。其间在本地融合南北青铜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吴、越文化,又与中原文

              化、楚文化交流融合,成为当时华夏文明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代
              表。处于吴、越文化影响下的杭州,担当了吴文化与越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

              并且通过散居于沿海岛屿地区的“外越”迁移群体,以及因越王句践灭吴和楚
              威王灭越而造成的大量战争难民,发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水上航行技

              能,向海外传播吴、越地区独特的稻作文化、青铜文化、玉石文化,甚至日本
              弥生时代出现的封丘墓与吴越地区的土墩墓也十分相似。

                  据史料记载,吴、越之间的交往渠道以利用天然水道为主,而杭州有文献

              记载的最早运河一般认为是百尺渎,又称百尺浦(也有学者认为是钱塘江北岸
              的古码头),大约开凿于吴越争霸前期。《越绝书》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



              ꨁ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69页。
              ꨂ陈杰:《文化生态史观视野下的文明化进程——中原地区与太湖地区的比较研究》,载《中原
                文物》2010年第1期。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