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内文
P. 8

00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ꨁ
              显地呈现在江浙东部的海侵层中。在第Ⅰ海侵层(镇江海侵)期间 ,即距今
              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到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

              此后的海退持续千年,到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波动微弱,海岸线基本稳定下
                                    ꨂ
              来,杭州湾喇叭口形成 ,钱塘江涌潮出现,涌潮所携泥沙沉积于两岸,一些
              孤丘低山逐渐扩大陆地面积,成为最早适合人类的栖居之地。曾有杭州学者指
              出,皋亭山等杭州城北山脉曾经是孤悬于浅海中的岛屿,“太仆山、皋亭山、

                                                  ꨃ
              临平山、超山等,皆浮于海中之岛耳” ,此说不无道理。
                  可见,古代皋亭山周边实际上是水网之地,虽然随着钱塘江涌潮的出现导
              致杭州陆地逐渐形成,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皋亭山周围仍然布满了许多湖
              泊、沼泽,钱塘江涌潮也经常在低洼地带泛滥,使陆地面积十分狭小。因此,

              在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人的祖先往往选择在背山面水的地带定

              居和生活,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良渚、老和山、水田畈等犹如浮出水面
              的高地,唯有靠舟楫从事水上生产活动和连接对外交往活动。

                  考古资料证实,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良渚文化,其最初的发现地距离
              丁桥皋亭山仅约20公里。1958年在皋亭山西侧的半山(作为总称概念的皋亭

                                                                           ꨄ
              山所属诸山之一)附近发现了距今4700年的水田畈良渚文化遗址 ,并且出土
              了多把木桨,有力地说明了水田畈和皋亭山人已经掌握了舟楫制造和水上航

              行能力。
                  最近20多年来,又在皋亭山西北的横山发现了代表良渚遗址群东部的一处











              ꨁ于振江、郭盛乔等:《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第四纪海侵层的划分及时代归属》,载《地层
                学杂志》2005年第S1期。
              ꨂ徐建春:《杭州史地新探》,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
              ꨃ钟毓龙:《说杭州》第二章《说陆地》,见《西湖文献集成》第11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
                第11页。
              ꨄ《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1960年第2期。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