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66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步显示有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房址依托下层土台,尚存大体闭合的基槽,
有隔墙和灶坑,面积约16平方米。房址西侧有一个8字形灰坑,铺填草木灰和含
炭屑的粗砂质暗褐斑土,应是房址使用时留下的遗迹。灰沟位于墓地与土台之
间,填土呈灰黑色,下部为明显的淤积土,含黑皮陶为主的大量遗物。南部的码
头则叠压在一个红色的土台上,无论层位上还是遗物特征上,都表明已是最晚的
遗迹。
本次发掘的另一项重要收获是,灰沟和南侧水滨的淤积层内出土了丰富的遗
物。陶器残片数以万计,经编号的陶、石、玉、木、骨、漆、竹制品等各类文物
近500件。木器的大量发现成了本次发掘的一大亮点。此前的良渚遗址中,还从
未发现如此多的木器,如划船的木桨,锹土的木臿,敲打的木锤,盛物的木盘,
穿行的木屐,娱乐的陀螺,复杂的建筑构件等,种类之多、保存之好为史前遗址
所罕见。陶器中有较多数量的素面侧扁鼎足(这种鼎足从文家山发掘开始被认识
到是良渚晚期的特征之一),很多黑衣陶光亮如新,有的还刻有精美的纹饰或符
号。一个精巧的带气窗的陶质房屋模型被不经意发现。另采集到大量动物骨骼和
有机质残骸。
所有的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卞家山是良渚时期一个临水且有水运遗迹的重要
遗址,从它身上我们可以获取到很多别的遗址无法了解的信息。面对如此重要的
考古发现,良渚遗址管委会的张炳火主任高度重视,专门邀请省考古所曹所长及
资深的专家进行论证,看看该遗址能否作现场保护和展示。遗憾的是,论证的结
果是投入巨大,且尚无成功先例。于是这一宏大的计划被无奈地放弃。
与此同时,省文物局否决了厂方的建房申请。当年12月,曹所长吩咐领队赵
晔将卞家山发现的木桩全部提取,存放到良渚文化博物馆专门定做的水池里,同
时将发掘区用黄沙铺底后予以回填。事情似乎到此已经结束,不料曹所长在全国
考古所长会议上的卞家山遗址介绍,引起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极大关注,也重新
燃起了曹所长对卞家山遗址进一步工作的热情。在他看来,从保存环境较好的淤
泥中再搜寻出一些从未见过的东西,诸如成组的刻划符号、残损的房屋模型其余
部分等,也许能解开令学术界困惑的某些谜团。
2004年3—6月,卞家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因为目标是确认灰沟的走向
及了解其堆积状况,同时获取更多的重要文物,因此发掘范围被控制在灰沟分布
的两个探方内,揭露面积只有200平方米。果不其然,这次发掘又出土了一批稀
有的文物精品,其中有朱绘变形鸟纹的椭圆形髹漆残器盖。然而灰沟的走向还在
继续向东、西两边延伸,并且在沿岸出现了木桩夹带竹篱笆的围护遗迹。是否将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