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65
古城外的村寨
余个,大致呈角尺形分布。多数木桩东西向分布于岸边,大致呈3排,有些地方
排列较规整,有的地方则较稀疏甚至残缺。其西端有一批木桩密集成行往南部水
域伸展,宽约0.8米,长度达10米。木桩直径多在5—15厘米之间,最粗者达21.5
厘米;木桩残长多在20—50厘米之间,最长的一根浮弃的木桩长115厘米。多数
木桩有所倾斜,但倾斜度和方向差异较大,似乎没有规则。木桩尖部经过削劈,
呈多棱锥形,加工痕迹明显。从浮弃的木板、木桩、木枝条等残体来看,桩木遗
存上应有横置的木板或木条以供通行。由于桩木遗存与北侧的活动区相邻并有地
层对应关系,推测沿岸的木桩可能为同时期的水边埠头,不过从分布和保存状况
来看,这批木桩并非一次性打入,很可能经过扩建和修补。而据丛状相间排列的
[1]
特征和附近有木桨发现判断,外伸的木桩应该是当时的码头 。码头两旁各有一
排竹篱笆,排列紧密,有可能是码头的护栏。
码头北部的岸上,堆积厚度超过3米,主体为两个先后叠压的人工土台,初
[1]赵晔:《余杭卞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时期“木构码头”等遗存》,《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
27日。
码头想象复原图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