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内文
P. 128

122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是“绢纺纺锭”类器物。也就是说,笔者经研究后认为:在8000年前的跨湖桥
              文化中,已经有了丝线及丝织品。

                  可进一步佐证的是,在跨湖桥遗址T0512⑨中,弥足珍贵地出土了一件用
                                                 ꨁ
              桑木边材削制而成的弓,外包以树皮 ,这就确凿地证明了8000年前的古杭州
              湾地区已有桑树。而据成书于西周以前的我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
              记》中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

              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

              为受霜露也。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丝欲沉……丝三
              邸……”这是目前有关丝的用途的最早记载,记载中丝与弓是紧密相连的。由
              此,跨湖桥桑木弓与丝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桑树本就与丝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再加上古弓与丝的关系,可以这么说,8000年前丝的存在,又从此

              桑木弓中得到了证明。
                  2.在7000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如上所述,专家们根据“陶纺

              轮”等出土物,推测当时已有丝织物。而还可确证的是,在第三文化层中,发
              现了一件制作精细的牙雕盅形器。其外壁中部刻有四条弓着身躯宛若在蠕动的

              蚕纹,蚕身上的环节数,均与家蚕相同;外壁边部,刻有一圈竹苇类编织纹;
              口沿处,刻有一圈竹片包边状纹,像极了一只小竹箩,笔者推测是竹箩养蚕

              的含义。该盅形器外径4.8厘米,高2.4厘米,俯视呈椭圆形,外表光滑,编织
                                               纹处凿有对称各二的四小圆孔,内中还凿

                                               一四方凹口,可见应是榫卯结构的迹象。
                                               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权杖之类神圣物的

                                               顶饰。笔者认同这一看法,并进一步推测

                                               蚕图案是养蚕部落业已存在的族徽性质的
                                               标识。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另外,在更早期的第四文化层中还发
                    出土的牙雕盅形器


              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