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内文
P. 124
118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历史就有关于蚕业的记载,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指数,较之安特生所说的陶
鼎与陶鬲尤为可靠。单说这夏县丝业存在的缘故,也值得我们过细的考求一
ꨁ
番。” 至此,“中原说”全面盖过了“四川说”。
然而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在一向被认为是直到唐代才传入蚕桑丝绸的浙
江,在1958年吴兴钱山漾文化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时,“于探坑22出土不少丝麻
织品。……丝织品有绢片、丝带、丝线等。大部分都保存在一个竹筐里。……
残绢片,长2.4,宽1厘米。尚未炭化。原保存竹筐中。细丝带,已经揉作一
团,无法正确量定长度,宽约0.5厘米。编织方法与现代的草帽鞭一样,有着二
排平行的人字形织纹;体扁,但靠近尾端一节呈圆形。丝线,已拧成一团,较
ꨂ
粗” 。经鉴定,这些丝织物的纤维原料都属家蚕丝。其中,绢片,未完全炭
化,呈黄褐色,为平纹组织,每根经纬线由20根左右单丝合成,经纬线均无捻
度,靠丝胶自然粘合,绢片密度为经134根/寸,纬122根/寸;丝带,已炭化,由
三股“Z”捻向的丝线编结为辫状细长带,其宽4.44—5.35毫米;丝线,为“S”
捻向的丝绞,已全部炭化。经碳-14对同层的稻谷、木杵等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2750±100年,树轮校正年代约5300年,即这些丝绢是5300年前后的产品,是世
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物。
这一令人震惊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有力地动摇了古老的史传,
一下就扭转了“中原说”一边倒的局面,而“浙江也是丝绸起源地之一”的说
法迅速升温,“多中心论”开始流行。当时基本观点分为两种:一种是仍想
坚持“中原说”,但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让步,故往往“削此发现”以适“旧
履”,如说此为野蚕丝不是人工丝,又说此考古发现不在黄帝时代等,总之理
由不可靠,唯极力否定而已;另一种则是因认识上有困惑,学力上又达不到,
反正觉得都有理,于是提出了中原、四川、浙江分别为丝绸起源的“多中心
ꨁ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见《李济文集》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9—184
页。
ꨂ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
期,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