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内文
P. 104

098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宋球为正副吊慰使,杨景略请李之仪作为随团书状官。宋神宗知道使节人员
              情况后,他认为尚有“文称不著”者,于是诏令:“宜得问学博洽、器宇整

              秀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宋神宗特别对朝廷选派出使高丽的官员作才
              学强调道:“缘高丽俗喜文,中夏词格乃彼所视效,宜得问学博洽、用字整秀

                             ꨁ
              者乃称兹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八月,权吏部尚书苏辙以贺辽主生
              辰国信使,奉命与刑部侍郎赵君锡等出使辽国。进入辽境,苏辙见到辽人翻刻

              的《眉山集》,馆驿的墙壁上题有苏轼的诗文,他和其兄苏轼在辽地竟也大名

              鼎鼎,喜爱二苏的契丹人像追星一样。苏辙在《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神水馆寄
              子瞻兄四绝》中感慨道:“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
                                        ꨂ
              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 事实上,使节代表本朝出使他国绝非诗情画意可
              描,一般都是任务重大,不可轻忽,所以使节既要有责在身,也要才能堪嘉。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三四月间,宋辽边境发生纠纷,辽要求以代州黄嵬山
              (今山西原平市崞阳镇西南)为分界线,并派辽使萧禧到汴京,赖在馆驿不

              走。这时,在汴京任官的沈括就到枢密院查阅旧档,发现宋辽旧议是以古长城
              为界,黄嵬山却在古长城以南,新旧相距有三十里路程。宋神宗得知后嘉赏了

              沈括,赐银千两。同时,宋神宗诏令右正言、知制诰沈括假翰林侍读学士,以
              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为此,沈括找出相关书信文档,叫幕僚和随员背熟,待

              使团抵辽后,辽相杨益戒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随员列举文档条文作答。杨
              益戒无言可对时,就说以数里之地绝两国之好,这不利于今后和平相处。而沈

              括以国之道义和民之根本,阐明寸土不让的理由,“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
              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于是,在沈括和随员的据理力争之下,辽朝终于有所

              退让,宋辽紧张的关系也得以暂时缓解。七月,宋朝使节自辽中京回返,沈


              ꨁ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世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球,《宣和奉使高丽
                图经》作朱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47页;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十二月壬申”条,中华书局,1990年,第23册,
                第8205页。
              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一“元祐四年八月癸丑”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29册,
                第10420页;苏辙:《栾城集》卷一六,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
                398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