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内文
P. 72

062  且留下






                  留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墓葬。当我们今天要讲起留下的一些名人轶事
              时,实际上大多是名人的后事,从后事溯前生,概莫如此。人生不过区区百
              年,从理论上说,身后事比身前事的确要漫长一些,无论你逝于明朝还是清

              朝,抑或是在民国年间。只不过这一切大约到了1958年这一年,就俱往矣,
              那些坟茔统统夷为农田了。今天屈指一数,都一个甲子60年过去了,但人们

              照样还会提到那些名人轶事,这是什么力量呢?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化的
              力量,因为你一旦写了,你留下了,无论是西溪的晴雨还是半日的游程,无

              论是镇上的黄昏还是曾经的般若精舍,都会一直流传下去,这是我们今天谈
              论留下名人的一个前提。

                  那我就先从魏金枝说起吧。实际上我一开始读他的《留下镇上的黄昏》
              一文时,并没有能马上读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他写得相当地沉郁,而且
              很闷,好像暴雨要来之前的那种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烦愁”和“苍

              老”,可是无论是文章中还是现实中,暴雨实际上并没有到来。虽然他是杭

              州一师风潮的经历者,但我在写《浙江一师别传:书生意气》一书时也没有
              篇幅写他,不是说不能写,而是说他走了一条多少有点与众不同的道路。
                  魏金枝是1900年生人,这个很好记,他原名魏义云,17岁时从嵊县农村

              考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那是一所培养小学老师的学校,所以首先得要
              有小学毕业证书才可报考,可是他当时没有,他们家只能去“借”了一个

              名叫魏金枝的同乡的小学毕业证书来报考,结果考上了,后来他就以“魏金
              枝”之名行走于世。曾经因为家贫,他辍过学,一师风潮起来之后他又回校

              了。在校期间,他跟柔石、汪静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晨光文学社,后来也
              参加过湖畔诗社的活动,从此开始参加新文学活动。因为当时办学生刊物,

              便跟印刷工人多有接触,后来就干脆帮当时杭州最大的印刷公司办起了《曲
              江工潮》的报纸,等于说是鼓动了罢工运动,是知识分子跟工人阶级相结合
              的典型。1922年,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地方支部时,他就是最早的27

              名团员之一,但是他跟同为浙江一师毕业的施存统、俞秀松和梁柏台他们不

              一样,那几个人后来进入了红色组织的高层,直接从了政,他的同学柔石也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