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88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1]
渚遗址发现50周年的纪念项目之一 。
带着巨大的期望和无法预估的结果,王明达受命起草了发掘方案。
二、跌宕起伏的反山发掘
1986年5月8日,反山考古队进驻反山附近的沈家村。第一批队员为杨楠、费
国平、陈越南。一切安排停当后,次日在反山西部布下10×10米的探方6个,以
西南角为基点,依次编号为T1—T6,正式发掘拉开序幕。在上部所谓的“封土
层”中(后被证实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另一座人工营建高台),首先清理了打破它
的11座砖室墓(编号为余反M1—M11),形制均为长方形券顶单室墓。券顶皆已
损毁,随葬品残留不多,从绳纹墓砖和釉陶壶、弦纹陶罐残件判断为东汉时期的
墓葬。
在最初的20天里,除了这十一座砖室墓,良渚墓葬无影无踪,考古队员的内
心显得越来越焦躁。面对顾虑和不安,领队王明达沉着冷静,不断强调把工作做
细做足。各探方平面铲光的操作已成了每日的必修课,下挖一薄层铲光一次,然
后在平整的探方里仔细分辨土质土色的变化。5月29日终于在T3发现了一块南北
向长方形的土色与周围有细微差异。这个令旁人几乎无法察觉的迹象极大地振奋
了考古队员的心,考古队据此判断这就是良渚墓葬的“坑口”,于是立即从墓葬
两端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剥剔。然而下掘30厘米时不见任何遗物,降至50厘米时仍
不见遗物,深达80厘米时还不见遗物。这时有人开始怀疑是否挖错了,忐忑不安
又一次笼罩在了考古队员的身上。但王明达召集队员仔细分析后,坚持了自己的
判断。正是这份执着和魄力,使反山的发掘很快有了重大转机。
5月31日上午临收工时,在深达90厘米的“坑”的北端正中位置,露出了直
径30余厘米的一圈夹砂红褐陶口沿。这是一件很粗疏的陶器,考古队员的心依然
像当时的天气一样乌云密布。下午三点左右,技工陈越南拿着一块刚从“坑”内
清出的粘有小玉粒和红色漆皮的土块递到王明达面前,王明达眼睛一亮,不由自
主地从160厘米高的隔梁上跳下,急匆匆爬下坑,用竹片轻轻翻了一小块泥土,
只见泥土中沾满了小玉粒和漆皮。紧接着在墓坑中部又剔出一件玉琮的射口。有
[1]牟永抗:《我的考古经历片断忆》,《文物之邦显辉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纪实》,浙江
人民出版社,2000年。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