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76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有重要关系:北侧的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西侧的栲栳山、南山丘陵,南侧的
              大雄山、大观山丘陵,使遗址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个大略呈三角
              形的地理单元,总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理论上来说,遗址群的聚落范围应该就
              在这几处山脉和丘陵之间,东部不过良渚近山。这当然是指各阶段良渚先民活动

              区域叠加的聚落范围,或者说是遗址群满负荷时的聚落范围。事实上良渚先民的
              活动区域是一个动态的矢量,它会因自然环境、政治地位或人口变化而变化。换
              句话说,各个时期遗址群的实际使用范围并不会一致,这种不一致正好反映了聚
              落变迁的动态过程。
                  以上所说的聚落范围也不是良渚先民全部可以利用的。从现在初步掌握的情
              况来看,当时遗址群内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域,如卞家山遗址以南至大雄山、大观
              山丘陵就是浩渺的水域,遗址群东部的朱家荡一带也有大片的水域。由于靠近山
              丘,又在亚热带季风区,常年的雨水冲刷造就了至今都很明显的蛛网般水系,西
              北部四五公里长的塘山,可能就是古良渚人试图改变水患的一项浩大工程。虽然
                                                      [1]
              有专家考证当时的东苕溪并没有流经遗址群 ,但类似的主河道在遗址群一定存
              在。根据遗址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地下状况,有些地方确实不可能有良渚先民的足
              迹。换一个角度来看,广大的水域和可进可退的依山环境,恰恰是良渚遗址群的
              巨大资源和优势。卞家山遗址发现的用密集木桩支撑的码头和木桨,是良渚先民
                                     [2]
              从容应对水域的生动写照 。良渚遗址大量堆土抬升墓地和活动面的做法,也有
              效避免了水分的侵扰。
                  需要指出的是,良渚遗址群的聚落范围和我们所说的良渚遗址分布范围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后者跟我们的考古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反山、瑶山发掘之后,王
              明达先生首先注意到遗址密集分布的群体特征,并将其视为由生产力发展、人口
              增长、生存空间扩大、社会组织改变而产生的聚居区。当时已知的良渚遗址约40
              多处,主要有反山、瑶山、吴家埠、桑树头、黄泥墈等。这些遗址分布在30多平
              方公里的范围之内,遗址之间紧邻相连,至多相距二三公里,因而被认为是良
                                                             [3]
              渚文化“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部族聚居中心之一” 。1996年纪念良渚文化发现
              60周年之际,王先生再次就良渚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进行论述。此时遗址群内的遗
              址数量为55处,遗址的分布范围以吴家埠遗址为西界,吴家埠经天目山余脉至羊




              [1]吴维棠:《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历史地理》第五辑,1987年。
              [2]赵晔:《余杭卞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时期“木构码头”等遗存》,《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27日。
              [3]王明达:《“良渚”遗址群概述》,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良渚文化》,1987年。


              66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