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74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第一阶段(1955—1985年),探索时期。少量的试掘和调查仍具有开拓性
              质,良渚遗址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尚未被认知。
                  第二阶段(1986—1996年),黄金时期。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重
              要遗址相继面世,良渚遗址群在良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有力展示和确认,良

              渚遗址被公布为国保单位。
                  第三阶段(1997—2007年),深化时期。良渚遗址群的遗址数量及分布情况
              基本探明,庙前、卞家山等大型村落遗址被揭示,良渚晚期考古资料薄弱的现象
              迅速得到改观。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多学科探源时期。围绕良渚古城开展考古工作,
              配合文明探源工程有计划进行多学科发掘和研究。
                  通过发掘、试掘和调查钻探,考古人员对上述遗址的性质和存续时间有了不
              同程度的认识。已经确认的遗址类型有城垣、墓地、祭祀遗迹、居址、河埠等,
              其他诸如作坊、窑址、矿口、水田等遗址类型,由于很难保存或技术上的欠缺,

              目前还无法确认。事实上大多数遗址并不是单一功能,有的使用时间较长,具体
              功能会产生变化,如瑶山先是祭坛,后来成了墓地;卞家山由北往南扩展,先后
              出现墓地、灰沟、河埠等遗迹。有些遗址规模庞大,本身可能聚集着墓葬、祭祀
              遗迹、房址、窖藏、灰坑、水井、水埠等多种遗迹,功能齐全,相对独立,可以
              称作“村落”。围绕良渚荀山布列的庙前就是这样一个大型村落,延续时间也相
              当长。而遗址间又存在着等级差异,不同等级的遗址会有大致对应的遗址类型。
              比如莫角山是体现巨大权力的中心遗址,大型夯土基址上曾有过礼制性的重要建

              筑,而庙前河沟边垫木立柱的房基至多是普通贵族的居址;又如反山是良渚时期
              极尽尊贵的王族墓地,而文家山、梅圆里、卞家山、横圩里、庙前等墓区则只能
              属于中等级墓地或平民墓地;再如瑶山、汇观山祭坛是上层权贵的祭祀场所,卢
              村的土筑祭坛则相对规格较低。
                  总之,良渚先民在不到5公里半径的活动范围内留下了大量遗存。通过这些
              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恢复四五千年前良渚地区的历史原
              貌,了解良渚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这对探索我国国家形成和文明起源无疑是一
              个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从申报世界遗产的角度来说,它也足够具备独特见证一
              种已消失文明的价值标准。









              64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