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66

杭州全书· 良渚丛书  良渚文明的圣地




































              已被夷平的台地形遗址——石前圩


              角山的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各遗址点的现存地貌大致可分七种:土丘、山坡
              地、水田、方形土台、山头、滩涂地和长垣。我们将兀立于农田中的遗址统称为
              台地形遗址,包括土丘、方形台地和长垣,它们约占遗址总数的85%(当地对台

              地形遗址的称呼,往往以“山”“墩”“坟”为后缀)。坡地形遗址也有一定数
              量,约占遗址总数的10%。台地型遗址和坡地形遗址的广泛分布,反映了良渚先
              民应对湿地环境择高而居、开辟高爽生活空间的社会风气和生存理念。
                  从宏观上看,这些遗址点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为苕溪两岸,一块为荀山周
              围。苕溪两岸又可分为北岸与南岸两部分。苕溪北岸的遗址点大体分布于大遮
              山丘陵南麓坡脚和山前地带,共约30处,它们与山脉坡脚相距约200米作平行带
              状分布。苕溪南岸的遗址点约80处,其中有50多处集中分布于莫角山周围,遗址
              多,密度大,类型也最丰富,可以说是良渚遗址群的重心所在。遗址群东南部
              以良渚镇荀山为中心,在不足1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发现有20多个遗址点,分布密

              集,几乎连成一片,是一处相对集中又相对独立的大型聚落。 值得注意的是,
              苕溪两岸与荀山周围两大遗址区块之间约3公里的距离内不见遗址点。经调查和


              56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