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63
从开化到文明圣地
大型祭坛并清理良渚文化显贵墓葬11座。祭坛以灰土围沟将方形顶面分为内外三
重,明显具有宗教寓意;打破祭坛顶面的墓葬,其规模、随葬品种类和精致程
[1]
度均接近反山墓地,也为罕见的高规格墓地 。发掘表明瑶山是良渚时期先后做
过祭坛和显贵墓地的重要遗址。1991年,瓶窑汇观山考古队在刘斌主持下,再次
发现与瑶山祭坛近似的高等级祭坛,并清理良渚文化显贵墓葬4座,其中M4墓坑
[2]
超大,棺椁齐备,出土石钺48件 。1992—1993年,莫角山遗址经过杨楠等精心
发掘,证实有数万平方米考究的人工夯土基址,基址上清理出数排大型柱坑,
[3]
表明基址上有过重要建筑 。由于形态规整,体量巨大,内涵丰富,莫角山作
为良渚遗址群的中心遗址开始被人们重视。以上四项工作分别入选“七五” 和
“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重大发现展示了良渚遗址宏大而深厚的
文化底蕴,为良渚遗址群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省考古所在良渚遗址群投入了专门的考古力量,持续的考古工
作使良渚地区的遗址数量稳步上升。截至1996年,遗址群内的遗址数量达到55
[4]
处 。众多的遗址在地面上密集分布,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生存
空间扩大、社会组织复杂化等现象,“良渚遗址群”作为大遗址的特指概念逐渐
[5]
形成 。大型礼制性建筑、高等级祭坛、显贵者墓地齐聚一地,大量不同类型的
遗址纷纷被发现,良渚遗址群作为良渚时期一个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的
观念,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学者们进一步分析良渚时期的社会形态已
进入早期国家阶段,良渚遗址群正是这个强大古国的都邑。严文明先生还形象地
[6]
称莫角山为都城,反山为王陵 。国家文物局也对良渚遗址群作出了权威评价,
认为良渚遗址群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我国文明起源的
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并将继续丰富人们对我国文明史的认
[7]
识 。良渚遗址群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今后应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
报》,《文物》1997年第7期。
[3]杨楠、赵晔:《余杭莫角山清理大型建筑基址》,《中国文物报》1993年10月10日。
[4]王明达:《良渚遗址群田野考古概述》,《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
[5]王明达:《“良渚”遗址群概述》,余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良渚文化》,1987年。
[6]严文明:《良渚随笔》,《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国家文物局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将良渚遗址群抢救保护工作列入国家和浙江省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建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1999]70号。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