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良渚文明的圣地
P. 149
由台城到围城
补缺陷,所以长江流域的城址一般有比较大的城壕,并且在挖壕沟时会尽量利用
[1]
天然河道 。看来良渚古城也不例外,主体以黄土堆筑,坡度不会太陡,大部分
地段也都有壕沟或护城河。不过,石块铺底是良渚古城区别于其他城垣的重要特
征。据考察,长江上游成都平原的鱼凫村古城城垣内也发现有卵石层,但它是局
部铺设在夯层之间和坡面上起加固和防水作用的,没有像良渚古城那样有统一的
[2]
位置和要求 。目前看来,石块铺底的方式是我国史前时期修筑城墙的一种特殊
模式,也许就是长江下游早期城市的一种特有模式。由于良渚文化的分布地域很
广,不同等级的权力中心很多,最高权力中心也可能分化、变迁,因此,这种形
式的城墙很可能还会在其他地方发现,江、浙、沪的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一线索或
许能有新的发现。
良渚古城的城垣如此宽大,一些学者认为应具有防洪功能。这种说法不无道
理,确实良渚古城墙与塘山土垣的堆筑特征和体量都较接近,古城墙西段相对宽
大,可能也是为了应对西侧山洪的正面冲击。壕沟的产生可能跟墙体堆筑有关,
用壕沟内的土来堆填城墙,这样也是一举两得。不过这样的城垣用作军事上的御
敌,效果恐怕并不理想。即使在上面安置一些栅栏或荆棘之类的设施,也要有足
够的兵力在上面驻守。对此,王宁远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良渚古城是
“兼有居住和生产功能,以保卫莫角山中心土台为首要目标设计的一种原始的古
城形式,是太湖平原地区沼泽环境下一种特殊的初期城市形态”。也就是说,宽
阔的城垣上部不一定仅仅驻扎军队,很可能还居住着大量平民,甚至存在着一般
意义上的村落,大量的生产活动就在上面完成。这种构筑方式实际上借鉴了良渚
台墩聚落的方法,将几十个小型散点状基层聚落规划到一起,既不浪费营建村落
[3]
的劳动力,又能起到拱卫莫角山的作用 。当然,城墙上形成村落,也可能是一
种衍生功能而不是刻意规划和预设的。作为良渚文化鼎盛时期的都城,古城的建
设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是一个权力和威严的符号。
不管怎么说,良渚古城的发现是对考古人员苦苦寻觅城址的一个巨大回报。然
而这只是个开始,它的城门、道路、水系、功能区等具体细节还有待大量的考古工
作去探明。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技术手段来共同完成。
200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面启动,良渚遗址群的考古工作也被列入
[1]赵辉、魏峻:《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和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
[2]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四川省郫县古城遗址调查和试掘》,《文物》1999年第5期。
[3]王宁远:《关于“良渚古城”城墙的几点认识》,《良渚文化论坛》第四辑,浙江摄影出版
社,2008年10月。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