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内文
P. 4

乾隆执政,这位“十全老人”不但“揆文奋武”,且好名喜功,以求后世传
              颂。他调集文坛巨匠编纂《四库全书》,还专设机构,花大量人力物力续编

              《大清一统志》。上行下效,各地亦竞相掀起修撰方志之新潮。章学诚一生
              专事于方志,当属顺时应势,也是“世家传习”和个人学识优长所在了。如

              此说来,一代方志学巨擘的诞生,算是天时地利之和与“时势造英雄”吧!
                   章学诚一生曾多次“秋闱”失利,时值40岁第七次乡试才“范进中

              举”,次年又在“春闱”和“廷对”中取进,总算达到了“登进士第”。但
              经艰难抉择后,仍毅然舍去唾手可得的知县之位,回归学问修志初心。虽无

              法参与国家层面如《四库全书》等修撰活动,但在修志风气炽热的乾隆盛
              世,省、府、县地方志这个大舞台还是可以任其施展才华的。他参与撰写了

              《国子监志》,主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湖北通志》《常德府志》
              《荆州志》《亳州志》《麻城县志》等诸多方志。

                   正是在多年修志实践中,他对自己的修志心得作了探索思考、归纳总
              结。早在协修《天门县志》时,他便提出了《修志十议》,对方志体例安排

              有了独特思考。29岁那年,他对各家的体例“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
              律,作书数篇,讨论笔削大旨”,其著史学理论之志已然于心中萌生。后又

              积多年修志实践之经验,加上善于思索创新,便有了《校雠通义》《文史通
              义》两部大著问世。这是他对后世影响、贡献最大的学术成果,也是他实现

              由修志史家向史学理论家(主要是方志学)转身的重要标志。
                   《校雠通义》乃目录学著作。他对书目索引编制及提要撰写、著作目录

              目次及体例安排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而有创新的思考和探究,并在前人基础
              上,独创性地提出了目录学“溯流探源”或“按源索流”的主张,在方法上

              则更注重“互著”“别裁”,其学术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可以说是奠定他在史学界地位的扛鼎之作,并

              使其获得了中国方志学创始人之殊荣。他的方志“立三书”之论——“仿纪
              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