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内文
P. 23

谁持彩练当空舞 ——记留下的山坞           013






                     沿山十八里面向西湖的为南,面向西溪的为北。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风
                 水宝地。沿西溪路向西,有多少墓葬,无法说清。留下诸山坞有多少名人的
                 墓葬,那也难以统计。这像是先人留下的最后篇章,用这样的方式叙述着各

                 自的人生。留下的文化,也因此变得厚重和精彩。比如,依着丁氏家族的祖
                 坟在杨家牌楼一带这一机缘,才有丁氏兄弟抢救《四库全书》的壮举,再有

                 胡适、郁达夫等人先后到花坞探幽的佳话。不然,怎么会有徐志摩在去西部
                 利亚途中想到西溪的芦苇写下诗篇这等事?

                     龙驹坞的得名,相传跟皇帝赵构有关。宋高宗赵构为了方便自己和官员
                 们去余杭洞霄宫祈神,修筑了数里之长的石板路,称之为“西溪辇道”。当

                 时,高宗身旁有一匹马,是其外出打猎时的战利品。传说此马是天上来的,
                 勇猛善战,深得高宗喜爱。一日,高宗携爱马在辇道上行走,行至赵山坞
                 时,马儿忽然挣脱缰绳,奔入坞中,踪影全无。从此,赵山坞改名为“龙

                 驹坞”,亦名“龙归坞”。对于此事,后人在诗文中时有提及。如丁立中

                 在《龙驹坞怀赵忠简公》一诗中写道:“龙马放归山色好,白云辽鹤仰高
                 层。”释大善在《西溪百咏·龙归坞》一诗中写道:“一自龙归传口碑,行
                 人犹诵建炎诗。”

                     连天马都选择在此脱离尘世,归天享福,这自然是好地方。我心心念
                 念,希望在留下建一个与殡葬有关的纪念馆。在我2018年5月于《杭州日报》

                 上发表的《杨家牌楼的流水年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前不久,我
                 就把横亘在脑袋中的想法抛了出来:既然杨家牌楼的历史文化,跟墓葬有

                 关,能不能对此进行专门整理排查,然后做一个主题纪念馆,宣传栖息在这
                 片土地上的历代名人。这不仅能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引导人们净化精神

                 世界。这不算离谱,比如去俄罗斯旅行,很多人会去名人坟墓瞻仰。向死而
                 生,是一种生命教育,可以让我们看清很多。利于我们订立人生规划,时常
                 开展自我警示教育。这样的文化礼堂,放眼全国,能有几个?”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