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2 - 内文
P. 302

290  流淌的精神 ——人文秀洲的 100 个故事








              宿庵”(一说“一粟庵”)之名也就这样得来了。清代画家、诗人

              计楠(1760—1834,字寿乔)在他的《桑梓吟》中也写道:“国一
              初开山,五峰曾托处。老龙天目归,深湫现梵宇。白衣有弟子,护

              法来西京。帝遣诏师至,赐号度众生。飞锡过闻川,茅庵曾一宿。
              银杏遗法筵,鸭脚逐繁郁。圣灯不可见,黛色撑嵯峨。至今无遗

              植,千载犹婆娑。”
                  明洪武年间,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管理黎民百姓,对某些祭祀活

              动进行了制度上的重大改变,要求各地方普建城隍庙。这或许与开
              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城隍庙有关。城隍是地方上的“守护神”,可以

              保一方平安。于是,本地百姓在一宿庵北侧建起了城隍庙,庙、庵

              合为一体。也有人说,一宿庵归一宿庵,城隍庙归城隍庙,两者并
              不相连。至于到底如何,还有待考证。

                  一宿庵之所以命名为一宿庵,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据清光绪年间许瑶光编纂的《嘉兴府志》记载,康熙皇帝与乾

              隆皇帝这祖孙俩仿佛特偏爱王江泾,他们下江南时都曾泊船于长虹
              桥下。相传《虹桥画舫图》所描绘的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官

              员接驾的场景。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曾在王江泾镇上乘着月色溜
              达过,这有他的御制诗为证:“射襄桥下水长流,勾践夫差两并

              休。只有王泾一弯月,入波影尚学吴钩。”(《嘉兴道中杂咏》之
              一)射襄桥在集镇的夹河之上,始建年代不详。它尽管离运河只有

              数步之遥,但不到集镇之上是无法登上此桥看到此景的。不仅如
              此,他还亲书了“天下都城隍”五个大字赐给庙中。

                  大概是逛街逛累了,又或许是为眼前这个水乡古镇的风光迷恋
              住了,那一夜,乾隆皇帝竟没有归宿于龙舟之上,而是踅入了离龙

              舟只有咫尺之遥、原先住僧人的庵堂之中,并且在庵中过了一宿。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