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1 - 内文
P. 301
和合|一僧一帝一宿庵 289
周岁时,竟喜欢将佛事当作儿戏来玩了,性情相当文静;稍微长大
一点后,便开始勤读经史。他崇尚雅趣,爱好典籍,十多岁便中了
乡举,远近无不称奇。
他二十八岁那年上京赴试,就在途经丹阳鹤林寺(原名竹林
寺)时,突然改变了初衷,拜了寺中的玄素禅师为师,剃度出家
了,法名法钦,并开始在寺中钻研法典,勤加修炼。之后,玄素禅
师又将法钦带至金陵(今南京)牛首山(又名牛头山、祖堂山)进
修深造。三年之后,法钦便修成了正果。于是,玄素禅师便让他下
山去弘扬佛法,并授禅语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法钦下
山后,谨记着师父的教诲,一路顺着运河南下,直至杭州径山才驻
锡传道。不久,径山寺便扬名远近,前来参谒者络绎不绝。唐大历
三年(768)二月,代宗皇帝亲书御诏,礼请法钦进京,并赐“国
一禅师”封号。
那么,这位佛学大师又怎样与一宿庵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呢?
话说当年法钦禅师从牛首山往径山来时,曾在此住过一宿。他
一边吃着银杏果,一边与庵中住持互阐佛理,宾主交流甚欢。后
来,庵中住持多次梦见这位高僧,于是便将他的形貌画了出来,并
置于庵中供奉膜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国一禅师”的
名号远播寰宇内外时,这座小小的茅庵也于一夕之间红遍了运河两
岸。更为蹊跷的是,法钦禅师到过此庵后,庵前无缘无故地长出了
一棵银杏树,相传这是法钦禅师遗落的银杏果长成的。这棵银杏树
“干直,以壮顶嵯峨,远望若楼橹。明万历年间影落武塘乡,民以
为神,岁来祀之。同治初年,树中出火,自焚而枯”。但过不多
久,这棵枯木又绝处逢生,终于长成了如今的模样。这两件事在清
末民初唐佩金先生编纂的《闻湖志稿》里有确切的记载,相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