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内文
P. 34
028 “一带一路”与皋亭山
ꨁ
禊之诗一首首地笔录下来,辑成《皋亭倡和集》 传世。
明清皋亭山人文之盛的表征之二:佛教文化的长盛不衰。笔者据近人陈
棠、姚景瀛续编的《临平记再续》三卷(辑入1993年上海书店《中国地方志集
成》)统计,明清时期在皋亭山区整修、重建、迁建的佛教寺院达20多座。著
名者如皋亭山显孝寺(即南宋崇先显孝教寺)、上塔伏虎院、龙居寺、撒沙夫
人庙(俗称半山娘娘庙)等。
明清皋亭山人文之盛的表征之三:旅游名胜的出现。其标志是明代词家
王洪(1379—1420,字希範)赏题“湖墅八景”之六“皋亭积雪”;“皋亭观
桃”其实早在明代已经成为杭人四时赏花的习俗之一,至清代更将皋亭之桃、
ꨂ
西溪之梅、河渚之芦合称为“湖墅三胜景” 。上述阮元领衔的半山观桃修
禊、阮亨辑编《皋亭倡和集》都是“皋亭观桃”旅游胜景的助推剂。
正是皋亭山深厚的佛教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积淀,为明清时期杭州的对外
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丁桥皋亭山在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明清时期的杭州在全国的地位,虽然不及南宋朝的国都之尊,但它仍以省
府之地、手工业重镇、文教中心为标志,对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以传
统书院教学、书画艺术、西湖皇家园林之兴盛为指标的杭州文化教育方面的成
就,奠定了杭州成为长江以南后期封建文化的中心地位。这是明清时期杭州对
外关系的基石,丁桥皋亭山也以其富有特色的人文资源参与其中,并作出了特
殊的贡献。
明代杭州的对外关系,前期受制于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度沉寂,官
方层面的对外交往,只有通过全国限定的三个市舶港口之一宁波港开展一些
“勘合贸易(也称贡舶贸易)”。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
ꨁ《皋亭倡和集》,见丁氏《武林掌故丛编》第二十三集。
ꨂ清代范祖述《杭俗遗风》载有“半山观桃”。清代陆次云《湖壖杂记》:“湖墅有三胜地:西
溪之梅,皋亭之桃,河渚之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