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内文
P. 25

皋亭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019



               塘河为骨干,而且南宋政府设立的专门接待金国等北方使臣的朝廷官驿“班荆
               馆”(北方使者入都城临安前,必先歇此听诏),也建在皋亭山麓上塘河边的

               赤岸渡口,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宾馆,丁桥皋亭山一跃而为京都重地。而交
               通要津、朝廷官驿、皇家寺庙等独特资源,又助推丁桥皋亭山吸引了大批皇室

               贵族、文人学士、船帮商贾、游方僧道乃至纤夫流民驻足于此。处在咽喉要道
               上的丁桥皋亭山,俨然成为集聚运河文化的要津、出入杭城的门户。

                   宋末元初,伯颜率20万大军驻扎皋亭山麓与上塘河畔,丁桥皋亭山成为宋

               元使节和谈交锋、文天祥皋亭抗论的场所,最后成为元军水陆并进攻破南宋都
               城的桥头堡。因河而兴的漕运、商运、客运乃至军旅活动,使丁桥皋亭山成为
               宋代杭州经济文化的重镇。直至元朝末年,张士诚于1359年开凿新运河(塘栖

               至江涨桥段),取代上塘河成为江南运河进入杭州的主干道,结束了上塘河自

               秦朝至元末约1500年间一直作为进出杭州城最重要交通干道的历史,而丁桥皋
               亭山作为长期扼守出入杭州城的咽喉重镇也在明清时期衰落下去。


                   (二)丁桥皋亭山在宋元时期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北宋杭州跃居“东南第一州”,海外交流也日趋兴盛。其主要推动力,一
               是源于地方经济繁荣富庶,内河运输四通八达,构成贸易港口的理想腹地;二

               是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杭州及其周边的秀州(今嘉兴)、明州(今宁波)成
               为当时浙江境内多个官方造船场之一,而且是打造海船的中心之一,同时北宋

               时期的航海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至迟在11世纪末中国罗盘已应用于航海;三是
               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机构“市舶司”的设立。端拱二年(989),杭州设置两浙路

               市舶司,这是继广州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市舶司。淳化三年(992),两浙

               路市舶司移置明州,第二年又复设于杭州。因而北宋时期,以杭州、明州等地
               为起点的海外贸易开始显示出勃勃生机。杭州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麻逸

               (今菲律宾群岛的民都洛岛等)、高丽(今朝鲜半岛)、日本以及阿拉伯国家
               均有贸易往来,主要商品有宝石、瓷器、茶叶等。当时杭州湾上“道通四方,

               海外诸国,物货丛居”(蔡襄《杭州新作双门记》,晚年曾任杭州知府)。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