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钱塘江医药
P. 15

第一章  原始社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塘江医药


              将几块兽皮连缀成衣,帮助先民更好地抵御严寒。骨匕、骨针、勾勒器、梭形
              器、锯形器等疑为纺织工具。骨哨(笛)有双孔和三孔两种,可能是拟声狩猎
              工具。
                  跨湖桥人已经掌握编织技艺,遗址中保存完好的卫生用具“簸箕”模样的编

              织物。第一期发掘时在第1层下的一处残房址内发现了多经多纬的苇席残片(一
              说竹质席纹编织物),第二期发掘在T0410第8层中,发现2件保存较好的、以纵
                                                     [1]
              横木条件撑骨的簸箕类篾编物,材质似竹 。其中一件单根宽度约3.8厘米,从
              残处观察,似有双层,下层单根宽度约0.8厘米。这件编织物整幅面积约55厘米
              ×56厘米,形状呈现梯形,三面残,残面比较整齐,完整一面斜向收边。竹篾子
              交叉咬合着,有微微凸起的口沿,编织手法与现在杭州地区篾类物品相似,双层
              工艺却未输今日巧匠,在8000年后的今天依旧没有过时。
                  跨湖桥文化时期,水稻开始在野生资源丰富的环境里被驯化和栽培,农业步
              入耜耕阶段,但是它在人类食物中的比例很小,渔猎、采集等原因开始强化稻作

              生产,并开始取代野生资源成为主要的粮食来源,农业进入到犁耕阶段,并将稻
              作农业推向高峰。
                  跨湖桥遗址文化层中有机物堆积丰富,在局部地方可见到大量的壳斗科植
              物种子的残骸,主要发掘的植物遗存有蔷薇科的桃核、梅核、杏核,壳斗科的麻
              栎果、栓皮栎、白栎果,漆树科的南酸枣,菱科的菱角,睡莲科的芡实等,还发
              现了豆科、葫芦科、山茶科和蓼科的植物种子和果实。毛桃、野生梅、杏子等含
              糖、含水量较高,不易贮藏,采后即食;栎属树木的果实、菱角、芡实等水分含

              量较少,采集后便于贮藏,有些是药用植物。
                  1990年跨湖桥遗址第一期发掘时,还发现一件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从
              现象观察当属因故(陶釜烧裂)丢弃的煎药陶釜,该小陶釜口径11.3厘米、高8.8
              厘米,外底有烟火熏焦痕,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约5—8厘米,单根直径
              一般在0.3—0.8厘米间,共约20多根,纹理结节均很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
              缩在釜底。考古发掘者们认为“(该)小陶釜是一个中药罐,现珍藏于跨湖桥遗
              址博物馆。罐中标本被送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进行了检测,定为茎枝类,但
              因为有机质不足,不能确定其具体药性和名称。医学界将中药起源时间定在《黄
              帝内经》出现的战国时期,但‘神农尝百草’,史前期人们早已认识到自然物材

              的药用价值。传说商初重臣尹伊发明‘复方’草药,而这次出土的显然是‘单
              方’,据业内人士评价,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
                               [2]
              源具有重要价值” 。

                                                                                       3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